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一类革命性的抗癌药和靶向药,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它们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为恶性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尿路上皮癌等多种癌症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然而,强大的免疫激活作用有时也会“误伤”正常组织,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性不良反应。
在这些不良反应中,免疫相关性心血管毒性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属于罕见不良反应,但其潜在的严重性和高致死率不容忽视。这类毒性主要包括心肌炎、心包疾病和血管炎等。其中,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因其高致死率,被认为是免疫治疗中最常见的致命性不良反应之一。
免疫心肌炎:何时发生?为何难识别?
免疫心肌炎通常发生在ICIs治疗的早期阶段。根据中国人群的数据,ICIs相关心肌炎发生的中位时间约为用药后38天。这意味着在开始免疫治疗后的前几个月,患者需要特别警惕。
然而,免疫心肌炎的诊断具有挑战性。这主要是因为其症状可能不典型或与其他疾病混淆,病因复杂,且常常与其他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炎、结肠炎、肝炎等)同时出现,增加了临床识别的难度。
如何识别和诊断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
由于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严重性,早期识别和诊断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综合评估多项因素:
- 疾病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气短、心悸、疲劳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
- 心肌标志物水平: 监测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是重要的提示。
-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心脏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病理分析: 心肌活检是诊断免疫心肌炎的金标准,但这是一项侵入性检查。
一旦怀疑出现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应尽早与心脏病专家进行会诊,以便快速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免疫心肌炎的治疗与管理
一旦确诊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特别是心肌炎,需要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立即采取行动:
- 停用ICIs治疗: 根据毒性分级,可能需要立即或暂时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高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一线药物,对于心肌炎尤其重要。
- 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于重症或对激素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英夫利西单抗等。
及时和积极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获取信息与支持
面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需要全面的信息支持和可靠的药物获取渠道。除了遵循医嘱进行规范诊疗,了解更多关于免疫治疗药物的信息、潜在副作用及应对策略,对于提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您可以在MedFind获取抗癌资讯,了解靶向药、仿制药等相关信息。如果您有关于用药或病情的疑问,也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对于海外特定药物的需求,MedFind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或许能提供帮助。
了解潜在风险并知道如何应对,是接受免疫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您的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是确保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
导读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恶性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尿路上皮癌等肿瘤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获益。然而,ICIs治疗也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不良反应。其中,免疫相关心血管毒性主要包括心肌炎、心包疾病、血管炎等。免疫相关性心脏毒性虽然发生率低,属罕见不良反应;但致死率高,尤其心肌炎,是最常见的致死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免疫心肌炎主要发生在治疗早期阶段。中国人群中,ICIs相关心肌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用药后38天。由于症状不明、病因不清,且常并发其他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上难识别,毒性管理具有挑战。诊断应参考疾病症状、心肌标志物水平、超声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分析等多项因素,且应尽早与心脏病专家会诊。一旦诊断,应根据分级立即决定是否停用ICIs治疗并进行皮质类固醇激素处理,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