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黑色素瘤的征程中,中国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患者特点的诊疗路径。近年来,随着国内临床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在黑色素瘤诊疗规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近期的CSCO指南更新会议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连斌教授对中国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特色、最新指南内容以及多学科协作(MDT)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解读。
中国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独特之处
与主要参考美国NCCN指南的国际实践不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自2019年起,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个针对不同亚型黑色素瘤(包括皮肤型、肢端型、黏膜型、脉络膜型)的诊疗指南。即将更新至第七版的CSCO指南,依然是全球唯一一份基于亚型制定的指南。
这种差异源于东西方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的不同。在欧美,皮肤型黑色素瘤占主导(约85%),而中国患者中,肢端型或黏膜型黑色素瘤占比高达70%-80%。因此,CSCO指南更加关注这些在中国更为常见的亚型,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形成了按照不同亚型制定治疗方案的鲜明特色。未来,指南将继续深化对这些亚型,特别是相对难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治疗的关注。
2025 CSCO黑色素瘤晚期治疗指南核心更新
2025年版CSCO黑色素瘤指南的更新重点聚焦于晚期患者的一线治疗进展。随着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于2024年9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以及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预计近期获批一线适应症,这些免疫治疗药物的推荐等级在最新指南中得到了提升。
具体而言,在皮肤型黑色素瘤中,帕博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的一线治疗推荐等级均提升至一级。同时,在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的治疗推荐中,也相应增加了基于这些药物的推荐依据。这些更新反映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药物可及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高效的一线治疗选择。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治疗新格局
自2010年前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兴起以来,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此之前,主要依赖化疗和放疗,晚期患者有效率不足5%。如今,特别是对于皮肤型黑色素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可达50%-60%。黑色素瘤治疗已进入靶向与免疫治疗并重的时代,联合治疗方案正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2025年CSCO指南中新增了达拉非尼(Dabrafenib)、曲美替尼(Trametinib)与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推荐基于国内外多项研究数据,目前被列为三级推荐。对于需要获取这些创新靶向药或抗癌药的患者,了解正规的海外购药或靶向药代购渠道至关重要,以确保及时获得所需的治疗药物。
多学科协作治疗(MDT)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现代肿瘤治疗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过去,黑色素瘤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内科药物选择有限。然而,近15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药物不仅用于常规治疗,还拓展到术前新辅助治疗阶段。
因此,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变得至关重要。外科、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需要共同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对于皮肤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已纳入国际指南,中国指南也写入了黏膜黑色素瘤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通过MDT讨论,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新辅助治疗,从而优化治疗流程,显著提升长期疗效。
MDT模式的应用,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面对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选择,患者和家属除了咨询医生,也可以考虑利用AI问诊服务作为辅助工具,初步了解相关信息。同时,获取全面、准确的抗癌资讯,包括最新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对于患者及其家庭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MDT模式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助力攻克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