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重要的临床试验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视角。研究发现,通过影像学引导对放疗剂量进行异质性提升(即剂量爬坡),并不会增加患者的早期治疗毒性。这为优化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方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研究背景与方法
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但即便采取根治性治疗,局部区域控制效果仍有待提升。既往的III期临床试验曾比较了标准剂量与高剂量同步放化疗,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生存预后反而更差,这主要归因于治疗相关死亡率的增加。
为了探索更安全的剂量爬坡方法,这项新的III期随机临床试验(Scandinavian NARLAL2)在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从斯堪的纳维亚的七家机构招募了350名患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标准剂量组(66 Gray)或异质性剂量爬坡放疗组。
入组标准包括年龄至少18岁、ECOG体力状态评分0-1分、经组织学确诊的IIB-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且可行66 Gray/33次的治疗计划。研究团队在随机分组前为每位患者制定了治疗计划,确保两组的平均肺剂量和V20Gray匹配,并对所有正常组织设定了严格的剂量限制。研究期间每周评估毒性,随机分组后每3个月再次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试验创新性地使用了氟脱氧葡萄糖PET扫描(FDG-PET)来指导放疗剂量的提升。
主要研究发现
- 对标准组(178名患者)和剂量爬坡组(172名患者)的分析显示,两组的肿瘤体积和计划靶区体积相似。
- 在放疗期间,标准组与剂量爬坡组的2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8.1% vs 25.6%,3级食管炎为7.3% vs 4.1%。2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7% vs 20.3%,3级肺炎为3.9% vs 5.8%。
- 汇总所有早期毒性的最高级别显示,两组的3级或以上毒性发生率均为35%,5级毒性发生率均为1%。两组共有4名患者出现潜在的治疗相关死亡。
- 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治疗相比,异质性剂量爬坡方案在将原发肿瘤的平均剂量提升至88 Gray的同时,并未增加早期毒性。
临床实践意义与未来展望
研究作者指出,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合治疗中期的氟脱氧葡萄糖PET扫描、调强放疗(IMRT)并严格遵守正常组织剂量限制,可以安全地进行放疗剂量爬坡。这项方法已在随机III期Scandinavian NARLAL2试验中进行了验证,并记录到局部区域控制的改善。
研究人员强调,这种方法是否能改善总生存期,还需要在同时接受巩固性免疫治疗的患者中进行进一步测试。随着癌症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包括靶向药和免疫疗法在内的多种方案正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研究局限性
该研究方法依赖于额外的治疗中期PET扫描,并要求快速的治疗计划周转,这在实际实施中可能面临后勤挑战。作者也提到,虽然既往研究显示FDG-PET引导的适应性剂量爬坡未增加毒性,但其剂量提升水平相对温和。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与癌症抗争,寻求最新的治疗方案、了解靶向药和仿制药信息,或者需要海外购药的帮助,可以考虑访问MedFind平台。MedFind提供专业的代购服务,便捷的AI问诊,以及丰富的药物信息、诊疗指南等抗癌资讯,助您获取更全面的抗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