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平移与学科共建:一年来的实践与突破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简称“复旦肿瘤”)“双院区”模式的关键布局,厦门医院自启用以来已满一周年。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张成钢教授坦言,尽管医院依托上海总院的强大实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目前的运营体量与最初的宏大目标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然而,这并未动摇医院将复旦肿瘤顶尖技术与先进理念全面平移至厦门的决心。
在学科建设上,医院精准复制了总院的优势布局。目前,除了神经外科,其余10个外科科室均已全面开设,肿瘤内科与放疗中心也已同步投入运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榜首的复旦肿瘤病理科,在厦门医院正式开业前就已落地,旨在打造成为闽西南区域的“疑难病理会诊中心”。
为实现高起点发展,医院成立了三大名医工作室,包括由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外科工作室、蔡三军教授领衔的大肠外科工作室以及嵇庆海教授领衔的头颈外科工作室。这些顶尖专家团队的入驻,以点带面,极大地推动了各学科的协同进步。一年来,医院已成功填补了多项区域内技术空白,如大肠癌低位保肛术、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等。同时,各科室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例如肿瘤内科开展的新临床研究等。对于关注最新治疗方案的患者,及时获取药物信息与诊疗指南是关键一步。
人才为本:破解“异地办医”的核心挑战
“异地办医”模式成功的核心在于人才。张成钢教授分享了医院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独到策略。
- 分阶段派驻,有序过渡:医院采取了“后勤先行、医技跟进、临床压阵”的三步走策略。从三年前的10人筹建团队,到开业前的护理与医技团队入驻,再到临床一线医生的最后到位,确保了医院开业的平稳有序。同时,医院着眼于未来,逐步实现管理团队的100%本土化。
- 引育并举,实现留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教授强调,外派专家终将回归,培养本土核心力量才是长久之计。医院通过上海总院专家的“传帮带”,保障了三级查房制度的严格执行。同时,医院为本地员工提供了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依托“百年名院”的广阔平台以及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实现了极低的人员流失率,确保了团队的稳定与成长。
远虑与近忧:医院的未来发展蓝图
展望未来3-5年,张成钢教授表示医院既有远大的规划,也面临着当前的挑战。医院将始终对标上海总院,并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标准进行建设,致力于成为闽西南地区的肿瘤防治中心。
医院的核心理念是“不做虚名中心”,而是踏踏实实地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免费肿瘤早筛项目成为了医院服务社会、提升影响力的一个缩影。自今年3月起,医院陆续推出了针对乳腺、妇科、消化道、肝脏等多种肿瘤的免费筛查活动,实现了患者获益与医院发展的双赢。未来,医院计划推出永久性的免费早癌筛查项目,将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
在“医教研”协同发展方面,医院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 教学方面:积极与本地医学院校建立合作,逐步建立实习基地、研究生教学点,为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 科研方面:鼓励并支持临床与科研同步发展,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级别项目上取得突破,并朝着研究型医院的方向稳步迈进。
张成钢教授总结道,开业第一年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但随着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品牌声誉的逐步建立,复旦肿瘤厦门医院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