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革新从未止步。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问世,特别是PD-1抑制剂,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革命性的治疗进展。其中,由中国主导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已在一线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然而,尽管一线免疫治疗成效显著,但当疾病进展后,如何选择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仍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的二线单药化疗效果有限,尤其对于一线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亟需探索更具前景的治疗策略。
WCLC 2025:替雷利珠单抗跨线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
针对这一紧迫的临床需求,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来自上海胸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该研究旨在评估2021年至2024年间,接受一线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在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结局,并重点关注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跨线治疗(Tisle-CLT)的潜在优势。
研究共纳入397例接受一线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中191例在疾病进展后接受了二线治疗。患者群体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及PD-L1表达水平。一线治疗中,绝大多数患者(87.4%)接受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应率(CR/PR为55.5%)和持续临床获益(69.1%患者PFS≥6个月)。
二线治疗方案与疗效对比
研究将二线治疗方案分为三组:
- 替雷利珠单抗基础跨线治疗(Tisle-CLT):109例
- 其他ICI基础跨线治疗(OICI-CLT):38例
- 非ICI基础治疗(Non-ICI):44例
主要评价指标为治疗失败时间(TTF),即从二线治疗开始至因疾病进展、中止治疗或死亡的时间。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6.9个月后,Tisle-CLT组的TTF显著延长,风险比(HR)为0.42(95%CI:0.24-0.75,P<0.0001),表明其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OICI-CLT组也表现出TTF延长(HR=0.55,95%CI:0.31-0.96,P=0.02),而Non-ICI组的TTF则相对较短。
亚组分析与临床启示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揭示,对于一线治疗中获得持续临床获益(PFS≥6个月)或达到完全/部分缓解(CR/PR)的患者,Tisle-CLT和OICI-CLT均显著优于非ICI治疗组。这提示,对于免疫敏感的患者,继续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跨线治疗可能带来更大的益处。然而,对于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稳定疾病或早期进展)的患者,三组间的TTF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首次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跨线免疫治疗在一线免疫治疗失败后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一线免疫治疗后进展的免疫敏感患者,跨线免疫治疗,尤其是继续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值得优先考虑。尽管目前尚无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直接验证此策略,但本研究为未来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
癌症治疗的复杂性要求个体化方案。如果您正在寻找海外靶向药或最新的癌症治疗方案,MedFind提供专业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确保您能及时获取所需药品。通过MedFind的药品代购服务,您可以便捷地获取全球前沿的靶向药物。同时,我们还提供AI问诊服务和丰富的抗癌资讯,助您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探索免疫治疗后的耐药机制,结合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多靶点治疗组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临床上,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分子特征、疾病负荷及进展模式,制定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