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2025年中国肺癌诊疗指南核心要点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疗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肺癌诊疗,中华医学会集结了呼吸科、肿瘤科、胸外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本版指南在2024版的基础上,整合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肺癌的筛查、诊断、基因检测、治疗及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提供最前沿、最权威的指导。
一、2025版指南核心更新概览
相较于旧版,2025版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更贴近临床实践需求:
- 筛查更新: 明确了不推荐参加肺癌筛查的人群,并强调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前需充分告知获益与风险。
- 基因检测调整: 随着治疗手段的丰富,对早中期术后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基因检测内容进行了调整。
- 晚期NSCLC治疗: 针对基因突变患者,新增了更多单药及联合治疗选择。免疫新辅助治疗、EGFR-TKI耐药后治疗策略也更加丰富。
- 突破性进展: 对于既往治疗手段有限的 KRAS G12C突变、HER-2突变以及耐药后的小细胞肺癌(SCLC),新药的出现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疗效。
二、肺癌的筛查:早发现是关键
指南强调,通过筛查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是降低死亡率的核心策略。
筛查人群与技术
- 推荐人群: 年龄≥45岁,且至少符合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吸烟史(≥20包年)、二手烟或环境油烟暴露史、职业致癌物暴露史、个人肿瘤史、一级或二级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
- 推荐技术: 低剂量螺旋CT(LDCT)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1类推荐)。
- 筛查频率: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
三、肺癌的诊断:多手段明确病情
肺癌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指南推荐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是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主要手段。PET-CT在分期、疗效评估中价值巨大。脑部增强MRI则用于排查脑转移。
- 病理学获取: 获取病理组织是确诊的“金标准”。方法包括支气管镜、经胸壁肺穿刺、EBUS-TBNA等。获取足够的组织标本对于后续的分子病理检测至关重要。
四、病理与分子检测:精准治疗的基石
病理诊断不仅要明确肺癌的组织学亚型(如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等),更要为精准治疗提供分子层面的依据。
分子检测推荐
指南强调,对于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无论临床特征如何,都应常规进行以下驱动基因检测:
- 必须检测的靶点: EGFR、ALK、ROS1、BRAF V600、RET、MET14外显子跳跃、NTRK1/2/3、HER-2、KRAS。
- 免疫治疗标志物: PD-L1的表达水平是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重要指标,推荐在驱动基因阴性或涉及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中进行检测。
- 检测标本: 组织标本是首选,当组织不可及时,可考虑使用ctDNA(液体活检)进行检测。
五、各分期肺癌具体治疗方案
2025版指南对不同分期肺癌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体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理念。
Ⅰ-Ⅱ期NSCLC: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根治性手术是早期NSCLC的首选。术后辅助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
- 辅助化疗: 推荐用于ⅡA/ⅡB期及部分高危ⅠB期患者。
- 辅助靶向治疗:ⅠB~ⅢA期术后EGFR敏感突变患者,可行奥希替尼(Osimertinib)或埃克替尼辅助治疗(1类推荐)。
- ⅠB~ⅢA期术后ALK阳性患者,可行阿来替尼(Alectinib)辅助治疗(1类推荐)。
- 辅助免疫治疗: ⅡA~Ⅲ期术后PD-L1≥1%的患者,可在化疗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
Ⅲ期NSCLC:多学科综合治疗
Ⅲ期肺癌异质性强,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 可切除/潜在可切除: 推荐新辅助治疗(免疫联合化疗)后再行手术,术后根据情况决定后续辅助治疗。
- 不可切除: 同步放化疗是标准治疗模式。对于EGFR阴性患者,放化疗后推荐度伐利尤单抗或舒格利单抗巩固治疗。对于EGFR阳性患者,可使用奥希替尼或阿美替尼巩固治疗。
Ⅳ期NSCLC:基于分子分型的全身治疗
晚期NSCLC的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治疗方案主要依据驱动基因状态和PD-L1表达水平决定。
1. 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一线治疗
- EGFR敏感突变: 推荐使用第三代EGFR-TKI,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等。
- ALK融合: 推荐使用新一代ALK-TKI,如洛拉替尼(Lorlatinib)、恩沙替尼、阿来替尼、布格替尼(Brigatinib),或克唑替尼(Crizotinib)等。
- ROS1融合: 推荐克唑替尼、恩曲替尼等。
- 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 推荐谷美替尼、伯瑞替尼、特泊替尼、卡马替尼(Capmatinib)、赛沃替尼。
- BRAF V600突变: 推荐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
- RET融合: 推荐塞普替尼、普拉替尼。
2. 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一线治疗
- PD-L1高表达(≥50%): 可单用帕博利珠单抗或阿替利珠单抗。
- 不限PD-L1表达: 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联合含铂双药化疗。
3. 二线及后线治疗
- EGFR-TKI耐药: 一、二代TKI耐药后若检测到T790M突变,推荐使用奥希替尼等三代TKI。三代TKI耐药后推荐含铂化疗。
- ALK-TKI耐药: 克唑替尼耐药后可换用洛拉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等新一代药物。
- KRAS G12C突变: 一线治疗失败后可使用氟泽雷塞或格索雷塞。
- HER-2突变: 一线治疗失败后可使用德曲妥珠单抗。
- 驱动基因阴性: 一线治疗失败后,若未使用过免疫治疗,可选用纳武利尤单抗等。三线治疗可考虑安罗替尼。
小细胞肺癌(SCLC)和LCNEC治疗
- 局限期SCLC: 标准治疗为化疗同步胸部放疗。
- 广泛期SCLC: 一线推荐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等免疫药物联合依托泊苷+铂类化疗。二线治疗可考虑芦比替定。三线可考虑安罗替尼。
六、治疗后的随访
规律的随访对于监测疾病复发、评估治疗疗效和处理不良反应至关重要。指南根据不同分期和治疗情况,给出了详细的随访建议,通常早期患者术后前3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晚期患者治疗期间每8-12周评估一次。
随着诊疗指南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为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如果您对指南中提到的靶向药或免疫药有任何疑问,或需要了解其价格和购买渠道,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