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近期发布了其“动态指南”的最新版本,专门针对无驱动基因突变的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策略。此次更新意义重大,因为它首次纳入了不同免疫治疗方案的头对头比较研究,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时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本次更新主要基于三项新近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涉及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O+Y”方案(纳武利尤单抗 Nivolumab + 伊匹木单抗 Ipilimumab)以及两种在研新药ivonescimab和plinabulin。
一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 vs. “O+Y”方案安全性与疗效大比拼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一线治疗的选择至关重要。日本进行的NIPPON III期临床试验首次直接比较了两种主流的免疫联合化疗方案:
- 方案一: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铂类双药化疗
- 方案二: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再加铂类双药化疗
研究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两种方案并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帕博利珠单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0.5个月,而“O+Y”方案组为23.7个月。然而,在安全性方面,差异却十分明显。“O+Y”方案组出现了更高的治疗相关死亡率(7% vs 2%),导致该试验提前中止。专家组指出,即使在PD-L1表达为0或鳞状细胞癌的亚组中,双重免疫疗法也未能展现出额外获益。因此,尽管ASCO指南指出临床医生“可以”提供“O+Y”联合化疗的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谨慎权衡其潜在的毒性风险。
潜力新药Ivonescimab:数据亮眼但尚需时日
在中国进行的HARMONi-2 III期研究中,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ivonescimab与帕博利珠单抗进行了头对头比较,用于治疗PD-L1阳性、EGFR/ALK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 Ivonescimab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11.1个月,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组的5.8个月。
尽管PFS数据优异,但ASCO专家组认为,目前推荐使用ivonescimab为时过早。主要原因在于,其总生存期(OS)数据尚未成熟,且该研究主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其结果是否适用于全球人群尚待验证。此外,ivonescimab组的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更高(29% vs 16%)。因此,在获得更全面的数据前,ASCO指南暂不推荐使用ivonescimab。
二线治疗探索:Plinabulin未能改变现有格局
DUBLIN-3研究评估了在铂类化疗失败后,使用微管蛋白结合剂plinabulin联合多西他赛的疗效。结果显示,与单纯使用多西他赛相比,联合plinabulin可将中位总生存期从9.4个月延长至10.5个月。然而,该研究的一个关键局限在于,仅有20%的受试者曾接受过免疫治疗。在当前的标准治疗流程中,几乎所有进入二线的患者都经历过免疫治疗。在这些经免疫治疗的患者亚组中,plinabulin并未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因此,ASCO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至当前的二线治疗人群,相关指南建议也未作更改。
MedFind总结
本次ASCO指南更新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一线治疗方面,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因其更优的安全性,地位依然稳固。对于二线及后续治疗,现有方案格局未发生重大改变。随着越来越多新药与现有标准疗法进行直接比较,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的证据,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更个体化的治疗决策。如果您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疑问,或希望了解更多前沿疗法,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参考,或在抗癌资讯版块查找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