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让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成为了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它们富含优质蛋白和钙质,被视为营养佳品。但在“乳制品自由”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多喝乳制品,真的就一定更健康吗?
近期多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乳制品与健康的复杂关系,有些发现甚至颠覆了传统认知。
一、牛奶与糖尿病风险:并非绝对健康?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1]发现,并非所有乳制品都有益健康。研究结果显示:
- 非发酵乳制品(如牛奶)及奶酪:较高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T2D)风险上升相关。
- 发酵乳制品(如酸奶、酸奶乳)、奶油和黄油:这些看似“不健康”的选择,反而与T2D风险降低有关联。
研究进一步指出,牛奶摄入量越高,T2D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提醒我们,过量饮用牛奶未必带来更多健康益处。
有趣的是,酸奶、奶油和黄油等发酵或高脂肪乳制品,却显示出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摄入量与T2D风险降低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奶酪对男性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与T2D风险的关联仅在男性中观察到。
二、代谢组学揭示:不同乳制品,不同影响机制
为了探究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不同乳制品在人体内会引发不同的代谢反应:
- 牛奶:关联45种代谢物,可能通过增加乳糖/脂类代谢物和减少抗炎物质来促进胰岛素抵抗。
- 酸奶:关联48种代谢物,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能量通路来降低T2D风险。
- 奶酪:涉及12种代谢物,特定的神经酰胺可能干扰糖代谢。
- 奶油:与27种脂类代谢物相关,鞘磷脂类影响细胞功能。
- 黄油:关联46种代谢物,脂类代谢兼具促能量与保护性作用。
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代谢物能同时关联所有类型的乳制品。这表明,不同乳制品拥有独特的代谢“指纹”,它们对T2D风险的潜在影响也各不相同。
三、乳制品与癌症:令人担忧的关联
除了糖尿病,乳制品与癌症风险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一项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涵盖超50万中国人群、随访11年的研究[2]发表在BMC Medicine上,揭示了令人担忧的结果:
- 较高的乳制品(尤其是牛奶)摄入量,与更高的肝癌、女性乳腺癌以及淋巴瘤风险相关。
- 研究发现,每天每多摄入50克乳制品,总癌症风险增加7%,肝癌风险增加12%,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17%。
这意味着,长期大量摄入乳制品,特别是牛奶,可能逐步累积某些癌症的风险。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对于关注自身健康和癌症预防的人群尤为重要。获取更多可靠的抗癌资讯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
前列腺癌是另一个与乳制品摄入密切相关的癌症类型。美国洛马林达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涉及近3万名男性的前瞻性研究[3],在平均随访7.8年后发现:
- 与摄入量较低者相比,摄入较多奶制品(尤其是牛奶)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 即使每天只喝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杯(约50-60克)牛奶,前列腺癌风险也比不喝牛奶的人有所增加。
- 当牛奶摄入量达到每天一杯半(约430克)时,风险增加可达27%。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全脂牛奶还是低脂牛奶,似乎都与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有关,表明脂肪含量可能不是关键因素。
研究者推测,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性激素成分(如雌激素类激素,因为许多奶牛在怀孕期间产奶)可能是推高前列腺癌风险的原因之一,这一机制也可能与女性乳腺癌风险相关。相比之下,酸奶等发酵乳制品与前列腺癌的关联较弱,可能因为发酵过程改变了某些成分。
四、如何看待乳制品与健康风险?
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提示我们:
- 并非所有乳制品都一样:牛奶、奶酪与酸奶、黄油等对健康(特别是T2D和某些癌症风险)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
- 牛奶摄入需适度:过量饮用牛奶可能与T2D、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风险增加有关。
- 酸奶或是更优选择: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出潜在的保护作用或风险关联较弱。
- 高风险人群需谨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其他癌症风险因素的人群,或许应考虑限制牛奶摄入,或选择植物奶替代。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研究多为观察性研究,揭示的是关联性而非直接的因果关系。个人的饮食选择应基于全面的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如果您对饮食与癌症风险有疑虑,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获取专业建议。
本文旨在传递最新的科研信息,提醒大家科学、理性地看待乳制品,做出适合自己的健康选择,而非完全否定乳制品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