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活检的“灰色地带”:CCPRCT的诊断挑战
当肾脏出现肿块,穿刺活检(RMB)是明确其性质的关键步骤。如果病理报告显示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肿瘤”(CCPRCT),许多患者可能会松一口气。这是一种临床上表现惰性的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甚至在2022年去除了其名称中的“癌”字,暗示其良性倾向。因此,基于这一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主动监测或消融等保守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提醒我们,仅凭小小的活检样本来诊断CCPRCT可能存在隐忧。由于其在形态学上与更具侵袭性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存在相似之处,鉴别诊断充满了挑战。
活检诊断CCPRCT的准确率有多高?
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5例经肾肿块活检诊断或怀疑为CCPRCT的病例,旨在评估活检诊断与最终手术切除诊断的一致性,并追踪接受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
研究发现,在19例活检报告明确倾向于CCPRCT的病例中,有16例(84%)在后续手术切除后得到了证实。这表明,在严格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IHC)标准下,活检诊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然而,另外3例(16%)出现了诊断不一致的情况,最终确诊为:
-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1例
- 伴纤维肌性间质的肾细胞癌(RCC FMS):2例
这一结果凸显了肾肿块活检的固有局限性:样本量小,可能无法完全展现肿瘤的全貌,从而导致误判的风险。

图1 CCPRCT的形态学特征
当“良性”肿瘤露出真面目:基因检测的价值
研究中那例被误诊为CCPRCT的病例,最终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深入分析发现,该肿瘤组织中同时存在类似CCPRCT的区域和典型的ccRCC区域。更关键的是,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在该病例中检测到了VHL基因突变,这是ccRCC的典型分子特征。
这个案例敲响了警钟:部分ccRCC可能“伪装”成CCPRCT,而免疫组化染色(如CD10和GATA3)的细微差异以及基因检测,是揭开其“伪装”的有力工具。准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第一步。如果您对诊断结果或后续治疗方案有疑问,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图2 混合有CCPRCT样区域的ccRCC
保守治疗是否安全?
尽管存在诊断不一致的风险,但对于经活检确诊为CCPRCT并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 主动监测组:15名患者接受主动监测,中位随访34个月,除1例因肿瘤增大而手术(术后仍确诊为CCPRCT)外,其余患者病情稳定。
- 消融治疗组:26名患者接受了消融治疗,中位随访37个月,未观察到复发或转移。
这些数据表明,对于经过严格评估、活检诊断为CCPRCT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尽可能准确的诊断之上。
临床启示与总结
总而言之,肾肿块活检是诊断CCPRCT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部分肾癌患者避免过度治疗。然而,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局限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上建议:
- 进行全面的免疫组化检测:对于疑似CCPRCT的病例,应进行包括CK7、CAIX、GATA3、CD10在内的完整IHC检测。
- 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决策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结果,通过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并与患者充分沟通。
- 考虑分子检测:在诊断不明确或存在特征重叠的情况下,进行VHL等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最终确诊。
对于确诊的肾细胞癌,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及时了解最新的抗癌资讯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如果您或您的家人需要获取海外靶向药物,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可靠、便捷的购药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