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治疗新挑战:警惕心血管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然而,这些创新的治疗方法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心血管毒性。研究发现,部分抗癌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伤,这一问题已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平衡抗癌疗效与心脏安全?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AHS.25)召开前夕,大会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悦教授接受了专访,重点解读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为癌症患者管理心血管健康提供了前沿视角。
肿瘤心脏病学:为癌症患者心脏护航
李悦教授指出,肿瘤与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两位原因,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它们拥有共同的发病风险因素;另一方面,抗癌治疗本身,包括传统的放化疗以及新型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都可能导致各种心血管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心血管疾病本身也可能增加肿瘤的风险。有报道称,心衰患者在随访5年后,癌症发生风险增加了70%。”李悦教授强调。因此,肿瘤心脏病学(Cardio-Oncology)应运而生,它致力于在癌症治疗的全程中,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监测和干预,以确保患者在获得最佳抗癌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功能。
目前,我国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多个大型医院成立了专门的门诊,并发布了超过20部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果您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脏相关副作用感到担忧,可以随时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初步解答。
人工智能(AI):精准管理副作用的“超级助手”
面对复杂的肿瘤心脏病学问题,人工智能(AI)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李悦教授认为,AI并非要取代医生,而是将成为医生前所未有的“超级助手”。
- 早期预警: AI可以通过分析心电图、可穿戴设备数据等,在心血管损伤的细微变化阶段发出预警,真正做到“见微知著”。
- 精准诊断: 在影像学分析上,AI能快速、精准地完成复杂的测量工作,避免人为误差,甚至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亚视觉信息。
- 风险预测: 通过整合病史、影像、基因组学等多维度数据,AI能够构建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未来,最优秀的医生将是那些最善于与AI协同合作的医生。AI技术将深刻融入心血管疾病“防、诊、治、研、管”的全链条,为癌症患者的心脏安全提供更智能的保障。
专家前沿视角:未来医学“心域无界”
本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以“心域无界,智向未来”为主题,预示着未来的医学发展将打破学科、技术和地域的边界。
李悦教授表示,大会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模式,鼓励医工结合,推动学术界、医疗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共同应对健康挑战。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这意味着肿瘤科医生与心血管科医生将更紧密地合作,提供一体化的诊疗服务。及时获取最新的药物资讯和诊疗指南,对于理解和管理这些复杂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结语
随着医学的进步,癌症治疗已进入一个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时代。关注并管理治疗带来的心血管副作用,是确保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的关键一环。对于需要海外靶向药的患者,选择一个可靠的渠道至关重要。MedFind提供专业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确保药物的正品与安全,为您的抗癌之路提供坚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