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为何对部分患者无效?“冷肿瘤”之谜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的问世,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然而,一个长期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是,为何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此类先进疗法没有反应?医学界将这些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肿瘤形象地称为“冷肿瘤”,与之相对的则是能够有效应答的“热肿瘤”。“冷肿瘤”的微环境中充满了抑制免疫系统攻击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它们像一道坚固的屏障,阻止了抗癌的T细胞发挥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关键因素决定了肿瘤是“冷”还是“热”呢?
TMB并非唯一答案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肿瘤突变负荷(TMB)是一个关键指标。理论上,TMB越高,肿瘤产生的新抗原就越多,从而越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因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也应该越好。这一规律在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等癌症中确实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更多类型的癌症中,例如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TMB的高低与免疫治疗效果的关联性并不强。这清晰地表明,一定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关键因素在暗中操纵着抗肿瘤免疫反应。
《科学》揭示新元凶:肿瘤衍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近期,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重磅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新的答案。研究发现,一种名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的物质,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扮演了关键的“反派”角色。过去我们只知道EPO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红细胞生成,但这项新研究指出,许多肿瘤细胞自身也会异常分泌EPO。这些肿瘤衍生的EPO能够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将其“策反”为抑制免疫反应的类型,从而在肿瘤周围建立起一个坚固的“免疫抑制堡垒”,让肿瘤得以安然无恙。这正是导致许多肿瘤变“冷”、对免疫治疗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如果您对自己的免疫治疗方案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前沿疗法,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新靶点发现:将“冷”肿瘤变“热”的希望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部分癌症对现有免疫疗法反应不佳,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靶点——肿瘤衍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如果能开发出靶向EPO或其信号通路的药物,就有可能打破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将“冷”肿瘤重新“加热”,使其对PD-1抑制剂等免疫疗法变得敏感。这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虽然针对EPO的靶向药仍在研发中,但患者可以随时通过MedFind靶向药代购平台获取已上市的前沿药物,抓住每一个治疗机会。
总结
总而言之,肿瘤衍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导致肿瘤免疫抑制和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靶向EPO有望成为一种革命性的策略,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让更多癌症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关于最新癌症治疗的研究和药物信息,欢迎访问MedFind海外新药资讯,我们将持续为您追踪抗癌领域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