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遇瓶颈,针灸带来新希望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其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问世,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显著延长了生存期。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响应率低和耐药性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面对复杂的治疗选择和副作用管理,患者可以通过MedFind AI问诊获得个性化建议。近期,一项发表于《Chinese Medicine》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中医的针灸疗法或许能成为增强免疫疗效的有力辅助手段。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17名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研究人员将其中97名在治疗期间接受了针灸辅助治疗的患者划为针灸组,并与未接受针灸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研究关键发现:针灸如何提升疗效?
结果令人鼓舞:
- 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 针灸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了10.23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7个月(P=0.036)。这表明针灸介入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 总生存期(OS)呈积极趋势: 针灸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4.1个月,长于对照组的20.9个月,虽然由于样本量等因素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依然显示出积极的生存优势趋势。
图:针灸治疗后NSCLC患者总生存曲线
骨转移患者的福音
研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发现是,针灸对伴有骨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示出更强的治疗增益。数据显示,在这一特定亚组中:
- 疾病进展风险大幅降低76%(HR=0.24)。
- 死亡风险显著降低53%(HR=0.47)。
这一结果强烈暗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骨转移病灶的肿瘤微环境,打破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放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癌效果。对于广大肺癌骨转移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好消息。在寻求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前沿靶向药时,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能为您提供可靠的购药渠道和支持。
警惕!PD-L1阳性患者的特殊反应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亚组中,针灸并未带来预期的疗效改善,甚至数据显示其风险比大于1.0,暗示可能存在负面相互作用。
表:针灸与骨转移及PD-L1表达的相互作用
这提醒我们,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其背后的机制可能与针灸调节神经-免疫轴,影响细胞因子释放和免疫细胞浸润有关。对于免疫活性本身较强的PD-L1阳性患者,针灸的介入可能打破了原有的免疫平衡,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临床启示与未来方向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针灸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辅助策略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证据,尤其凸显了其在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潜力。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或可根据患者的PD-L1表达状态等生物标志物,来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实现疗效最大化。当然,我们仍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最终确证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癌症治疗方案和药物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获取专业、及时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