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癌症,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对全球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为晚期或复发性妇科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其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状态被认为是重要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一项最新的真实世界研究深入探讨了MSI-H在妇科癌症中的发生率,并评估了ICIs,如帕博利珠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在治疗这些患者中的实际效果。
研究背景:免疫治疗与MSI-H在妇科癌症中的重要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已彻底改变了多种实体瘤的治疗格局。然而,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是免疫治疗面临的挑战,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分子预测标志物至关重要。MSI-H状态,通常与错配修复缺陷(dMMR)相关,已被广泛用作筛查林奇综合征的工具,并被确认为ICIs疗效的预测标志物之一。当MMR基因发生突变或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时,会导致dMMR,进而积累DNA复制错误,形成MSI-H。MSI-H/dMMR肿瘤常表现出高体细胞突变、新抗原形成增加、淋巴细胞浸润以及PD-L1、PD-1等免疫检查点蛋白的高表达,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
在妇科癌症中,子宫内膜癌的MSI-H/dMMR发生率较高(20%-40%),而卵巢癌和宫颈癌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美国FDA曾加速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MSI-H/dMMR实体瘤,后续研究也证实了其较高的治疗反应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也陆续批准了多个国产PD-1/PD-L1抑制剂,如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泛瘤种MSI-H/dMMR适应症。尽管免疫治疗在随机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数据仍然有限,尤其是在妇科肿瘤领域。
研究设计与MSI-H发生率概览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间确诊的1333例妇科癌症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MSI检测结果、PD-L1免疫组化分析及分子分型。研究旨在评估单一妇科中心妇科癌症患者中MSI-H的发生率,并探讨ICIs在治疗MSI-H晚期或复发性妇科癌症患者中的效果。
在纳入分析的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的MSI-H发生率最高,达到25.7%(280/1091)。其次是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发生率为10.5%(2/19)。宫颈癌的MSI-H发生率为1.3%(3/223)。按组织学类型评估,去分化癌的MSI-H发生率最高,为52.9%,其次是混合性腺癌(35.1%)和子宫内膜样腺癌(26.1%)。这些数据与近期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强调了MSI-H在不同妇科肿瘤类型中的差异分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获益
研究共纳入35例接受至少一个周期ICIs治疗的患者,其中16例为复发后治疗。患者中位年龄为54岁,82.9%的患者初诊时为FIGOⅢ期或Ⅳ期。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是宫颈癌(n=22),其次是子宫内膜癌(n=11),其余为外阴癌。31%(11/35)的病例为MSI-H肿瘤。所使用的ICIs主要包括帕博利珠单抗(22.9%)和替雷利珠单抗(77.1%)。
研究结果显示,总人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4.3%(95%CI为19.1%-52.2%),其中5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7例获得部分缓解(PR)。在获得客观缓解的患者中,中位缓解时间为2.65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显示出治疗的持久性。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预估12个月OS率为75.7%。
值得注意的是,在MSI-H肿瘤患者中,ORR为36.4%,与总人群无显著差异。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SI-H患者的中位PFS为5个月,而微卫星稳定(MSS)患者为3个月,但两者在PFS和OS上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这提示在子宫内膜癌中,无论MSI状态如何,免疫治疗可能都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于PD-L1阳性的MSS患者,联合治疗策略(如ICIs与靶向药仑伐替尼联用)可能带来更好的结局。
展望未来:优化治疗策略与海外购药选择
本研究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再次证实了ICIs在晚期或复发性妇科癌症治疗中的临床获益,并揭示了不同妇科肿瘤类型中MSI-H的发生率。对于寻求前沿抗癌药物的患者,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提供便捷可靠的渠道,帮助患者获取全球最新的治疗方案。同时,研究也指出,对于MSS状态的妇科癌症患者,特别是子宫内膜癌,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抑制剂与靶向治疗(如CDK4/6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如果您对个性化治疗方案有疑问,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建议。更多关于癌症治疗的最新资讯和诊疗指南,请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平台,了解最新的抗癌进展和购药信息。
图1
图2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