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其伴随的癌性疼痛更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据统计,高达59%的抗肿瘤治疗患者和64%的晚期肿瘤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甚至高达95%,晚期肺癌患者也达到约80%。这种疼痛不仅带来生理上的折磨,更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冲击。
为了帮助广大癌症患者有效管理疼痛,提升生活质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牵头,联合国内22家顶尖医院专家共同编制的《癌性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应运而生。本指南深入探讨了癌性疼痛的定义、病因、诊断评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规范的决策依据。对于需要获取前沿靶向药物或海外特药的患者,MedFind海外药品代购服务可提供便捷支持,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所需治疗。
癌性疼痛:定义与分类
癌性疼痛(cancer pain)是指癌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所经历的疼痛,主要分为慢性癌性疼痛和癌性爆发痛。慢性癌性疼痛可能由原发肿瘤、肿瘤转移或癌症治疗(如放化疗)引起,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它可进一步细分为慢性内脏癌性疼痛、慢性骨性癌性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癌性疼痛及其他类型。癌性爆发痛则是在持续性慢性疼痛基础上,突然出现的剧烈疼痛加重。
癌性疼痛的深层病因:中西医视角
中医学观点: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学认为,癌性疼痛的发生根植于“阳化气,阴成形”的失衡。瘤毒内蕴,导致气滞血瘀,脏腑经络受阻,形成“不通则痛”。病程日久,气血亏损,脏腑失养,则出现“不荣则痛”。历代医家如葛洪、孙思邈等均对癌性疼痛有详尽描述,并强调了其病机与治疗原则。
西医学观点:多重因素交织
从西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 癌症直接损伤:如骨转移、肿瘤压迫或浸润神经、侵犯脑膜等,是导致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 癌症相关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
- 肿瘤诊疗创伤及毒副作用:放化疗引起的黏膜炎、手术创伤等。
- 非癌症相关性合并症:如肿瘤患者合并关节炎、颈椎病等。
在诊断时,关键在于鉴别疼痛是否与恶性肿瘤相关。凡是与恶性肿瘤相关的疼痛,均可确诊为癌性疼痛。
精准诊断与评估:疼痛管理的基石
诊断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已将慢性癌性疼痛纳入诊断范畴。诊断时需详细记录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影响因素、时间特征、持续时间及疼痛过程等。
评估方法
当患者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疼痛得分大于0分时,应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
- 数字评分量表(NRS):0-10分,区分轻度(1-3分)、中度(4-7分)、重度(8-10分)疼痛。
-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过在100mm直线上划线评估疼痛程度。
-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综合评估疼痛强度及对日常活动、情绪、睡眠等的影响。
- 语言分级评分法(VRS):将疼痛分为0-Ⅲ级。
-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通过面部表情图画评估疼痛,尤其适用于沟通能力有限的患者。
推荐意见:初次诊断或具备沟通能力的患者推荐使用VAS或NRS定期评估。老年患者可采用疼痛强度评分脸谱法,并结合行为观察。评估应全面考虑社会心理因素。
癌性疼痛的综合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与中西医结合优势
癌性疼痛管理的目标是缓解疼痛、保证日常活动、降低不良事件、避免成瘾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本指南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优势,能有效增强疗效、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对于中、重度疼痛,中西医结合治疗尤为推荐。
西医药物治疗:三阶梯止痛方案
西医药物止痛遵循“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
-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主要使用非阿片类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采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
-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无天花板效应。
同时,各阶梯均可配合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糖皮质激素等辅助用药,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阿片类药物滴定是关键,需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换药。
非药物治疗:身心同调
非药物治疗作为药物干预的宝贵补充,包括:
- 认知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训练(MBSR)等,增强患者对疼痛的控制力。
- 渐进性肌肉放松:通过肌肉的收紧与放松,配合呼吸练习,缓解身体紧张。
- 瑜伽:通过姿势、呼吸和冥想,改善身心状态。
癌性爆发痛管理
对于癌性爆发痛,在长效止痛药治疗稳定的基础上,应备用短效剂型作为解救量。每日解救次数超过3次时,需重新评估并调整固定剂量。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可通过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建议,辅助疼痛管理。
中医治疗:辨证施治,内外兼修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如气郁痰凝证、热毒凝结证、瘀血阻滞证、气血亏虚证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推荐使用相应方药和中成药(如华蟾素胶囊、复方苦参注射液、元胡止痛颗粒等)。
中医外治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
- 针法:普通针法、电热针、腕踝针、揿针、电针、脐针、浮针、梅花针叩刺、毫火针等,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 灸法:普通灸法、热敏灸、温针灸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 穴位注射、耳穴埋豆:通过药物或物理刺激穴位,达到止痛效果。
- 手法按摩:穴位按摩、足底按摩,需注意骨转移患者的禁忌。
- 特定电磁波谱照射:促进新陈代谢、消肿止痛。
此外,情志治疗(如中医情志疗法、五行音乐疗法)也对改善患者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达到镇痛目的具有积极作用。
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管理
阿片类药物在有效止痛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眩晕、镇静、呼吸抑制、性腺功能减退、焦虑抑郁等。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管理策略,包括预防性用药、中西医结合干预及对症治疗。
- 便秘:预防性给予润肠通便类中药或中成药,鼓励多饮水、摄入纤维素。
- 恶心呕吐:预防性使用止吐药,联合中药穴位贴敷。
- 皮疹瘙痒:联合耳穴埋豆或中药外敷,必要时使用抗组胺药。
- 眩晕:联合针灸治疗。
- 镇静:联合健脾豁痰、开窍醒脑类中药,或中枢神经兴奋剂。
- 呼吸抑制:最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呼吸支持或使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纳美芬。
结语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但通过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以显著提高镇痛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本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倡导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正规、全面、合理、综合的治疗。更多关于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可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平台,获取最新、最全面的抗癌知识。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标准编号:T/CACM 1521-2023。发布时间: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