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疾病,如胆结石和胆囊息肉,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作为治疗这些疾病的常见且常规手段,胆囊切除术(胆囊摘除手术)被广泛实施。长期以来,该手术被认为风险极低,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引发一系列综合征,并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更令人关注的是,既往研究已提示胆囊切除术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但其背后的具体机制一直未能完全阐明。这使得寻求更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预防策略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胆囊切除术如何影响结直肠癌风险?最新研究揭示关键机制
2025年8月16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杨仕明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该研究题为“Cholecystectomy-relate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exacerbat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胆囊切除术加剧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新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严谨的小鼠模型实验证实,胆囊切除术确实会显著加速结直肠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的宏基因组测序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 肠道菌群失衡: 胆囊切除术导致肠道内特定菌群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有益菌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数量减少,而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数量增加。
- 胆汁酸代谢紊乱: 伴随菌群变化,体内胆汁酸水平也出现异常,例如人体内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和小鼠体内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水平升高。
FXR信号通路:连接胆囊切除与结直肠癌的关键桥梁
为了深入探究肠道菌群和胆汁酸在结直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粪菌移植、单一菌种定植以及胆汁酸补充等系列实验。结果明确指出,胆囊切除术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紊乱,通过促进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的生成,进而加速了结直肠肿瘤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RNA测序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揭示了核心机制:受损的胆汁酸代谢会抑制法尼醇 X 受体(FXR)的信号转导。FXR是一种重要的核受体,在胆汁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当FXR信号受损时,它与β-连环蛋白的正常相互作用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结直肠肿瘤的加剧发生。
奥贝胆酸(OCA):潜在的预防新希望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beticholic Acid,OCA)展现出显著的预防潜力。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奥贝胆酸可以有效预防胆囊切除术相关的结直肠肿瘤发生。这为未来开发针对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风险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对于面临癌症风险或正在寻求创新治疗方案的患者而言,了解这类前沿研究至关重要。虽然奥贝胆酸在此研究中显示出预防潜力,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如果您正在寻找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或希望获取最新的癌症用药信息和诊疗指南,可以访问MedFind网站,获取专业的药品代购和AI问诊服务,帮助您了解更多前沿抗癌资讯。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杨仕明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明确指出,肠道微生物群在胆囊切除术诱发的结直肠肿瘤发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胆汁酸-法尼醇 X 受体”这一信号轴,有望为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提供一种极具前景的策略。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癌症发生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