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与心脏病的隐秘关联
癌症与心血管疾病,是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两大主要因素。临床实践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是,癌症患者罹患各类心脏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尤其是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心脏手术的患者中,癌症患者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然而,癌症究竟是如何“跨界”影响心脏健康的?两者之间深层的生物学联系,一直是医学界亟待解开的谜题。
最近,一项发表于《Tumor Adv Sci》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该研究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Aggravate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首次证实了癌症,特别是肺癌,能够通过释放一种特殊的“信使”——富含miR-485-3p的细胞外囊泡,来加剧心肌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损伤。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一项荟萃分析确认了一个严峻的临床事实:与非癌症患者相比,接受PCI治疗的癌症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为了探究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团队在肺癌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实验,结果明确显示,肺癌的存在确实会显著加重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肿瘤“信使”:细胞外囊泡的关键作用
研究进一步将焦点锁定在肿瘤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Vs)上。这些微小的囊泡如同肿瘤派出的“信使”,在血液中循环。实验证明,将来自肺癌小鼠的EVs注射到健康小鼠体内,同样会加剧其心脏在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相反,如果使用特定抑制剂(如GW4869)来阻止肿瘤分泌这些EVs,则可以有效减轻对心脏的损害。
具体表现为,携带肺癌的小鼠在经历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其心脏功能显著恶化,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大、纤维化程度加重,同时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也更高。这表明,正是这些来自肿瘤的EVs,在癌症与心脏损伤之间扮演了关键的桥梁角色。
图 1:肺癌加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图 2:肺癌荷瘤小鼠的细胞外囊泡加剧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揭秘核心分子:miR-485-3p如何损伤心肌
那么,这些肿瘤“信使”究竟携带了什么“武器”呢?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来自肺癌细胞的EVs中,一种名为miR-485-3p的微小RNA分子含量异常丰富。这些miR-485-3p会随着EVs从肿瘤细胞转移至心肌细胞,成为导致心脏损伤的直接“元凶”。
图 3:肺癌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将miR-485-3p从肿瘤细胞转移至心肌细胞
其作用机制如下:当miR-485-3p进入心肌细胞后,它会精准地靶向并抑制一个名为PPARGC1A/PGC-1α的关键蛋白。这个蛋白是维持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健康和能量代谢稳态的核心调节因子。一旦PPARGC1A/PGC-1α的表达受到抑制,就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能量(ATP)合成减少,最终加剧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图 4:癌症与缺血再灌注心脏损伤之间相关信号通路的示意图
研究的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清晰地描绘了从肺癌到心脏损伤的分子路径:肿瘤 → 释放含miR-485-3p的EVs → 抑制心肌细胞PPARGC1A/PGC-1α → 线粒体功能障碍 → 心脏损伤加剧。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癌心共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未来,针对肿瘤来源的miR-485-3p或其靶点PPARGC1A/PGC-1α开发新疗法,有望成为保护癌症患者(尤其是接受PCI等治疗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策略。如果您对癌症治疗期间的心脏保护或其他并发症管理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通过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解答和支持。
参考文献:
Mei Z, Liu Q, Liu G, et al. Tum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ggravate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dv Sci (Weinh).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1, 2025. doi:10.1002/advs.2024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