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影像学检查“说谎”时
在癌症的诊断过程中,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医生的“眼睛”,帮助我们窥探体内的病变。然而,有些狡猾的肿瘤却善于伪装,其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极为相似,从而导致误诊,延误宝贵的治疗时机。本文将通过一例罕见的临床病例,深入探讨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脑肿瘤——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是如何在影像上“伪装”成良性肿瘤,并强调分子病理检测在精准诊断中的决定性作用。

▲摘自《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什么是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Diffuse Midline Glioma, H3 K27-altered, DMG)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它被定为最高的4级。这种肿瘤通常发生于大脑的中线结构,如脑桥、丘脑或脊髓,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但成年人亦有发病。
其名称中的“H3 K27改变型”是其分子生物学核心特征。这指的是编码组蛋白H3的基因发生了特定突变,导致其第27位的氨基酸(赖氨酸K)被替换,从而影响了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驱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无论其在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形态如何,只要检测到这种分子改变,就足以诊断为WHO 4级肿瘤,预示着其极差的预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据报道低于1%。
影像学的“陷阱”:一例罕见的脑室内胶质瘤病例
本文的主角是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因持续两周的头痛就诊。最初的脑部MRI检查(图1)显示,她的左侧侧脑室内有一个以囊性成分为主的肿瘤,内部呈现出多个大小不一的囊泡,形成了所谓的“肥皂泡样外观”。

▲图1 初始MRI影像
这种独特的影像学特征,通常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相对良性的WHO 2级肿瘤,预后良好,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后,患者往往能获得长期生存。基于这一初步判断,患者在外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然而,术后两个月,患者的头痛和恶心症状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复发并出现了新的播散病灶。
尽管后续接受了放疗和化疗,病情仍持续进展。在首次就诊14个月后,患者再次接受手术。这一次,详细的病理分析揭示了惊人的真相。

▲图2 初次就诊后14个月的脑部MRI图像
分子病理诊断:揭示真相的关键
第二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被送往病理科进行深入分析。组织病理学检查(图3)显示,肿瘤细胞呈星形细胞形态,符合浸润性胶质瘤的表现。关键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给出了决定性的证据:
- H3K27me3 免疫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缺失,这是H3 K27功能异常的标志。
- H3K27M 免疫染色:结果呈阳性,直接证实了H3 K27M突变蛋白的存在。
结合其他免疫组化结果(如p53表达缺失,Ki-67标记指数高达30%),最终的诊断被修正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这个诊断彻底改变了对疾病的认知,也解释了为何肿瘤在初次治疗后迅速复发和进展。

▲图3 组织病理学结果
治疗与预后:为何精准诊断至关重要?
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在治疗策略和预后上有着天壤之别。前者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而后者目前尚无根治性疗法,治疗目标主要是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
在本案例中,患者在确诊后接受了包括立体定向放疗以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和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在内的联合化疗。然而,尽管接受了积极的多模式治疗,患者的病情仍在持续恶化,并于首次就诊26个月后不幸离世。这个令人痛心的结局凸显了DMG的凶险性,也反衬出早期精准诊断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需要这些复杂治疗方案的患者而言,获取可靠且经济的药物来源是一个现实的挑战。MedFind致力于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海外靶向药和免疫药物代购服务,我们理解您在抗癌路上的艰辛,并希望能为您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讨论与启示
这是全球首例报道的在MRI上呈现“肥皂泡样外观”的脑室内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这一发现为神经影像学和神经肿瘤学领域敲响了警钟:
- 不能迷信影像学特征:尽管“肥皂泡样外观”是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但其特异性并非100%。在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到其他罕见但恶性程度更高的肿瘤可能性。
- 分子检测是金标准:对于中线部位或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脑肿瘤,进行包括H3 K27状态在内的分子病理检测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关系到诊断的准确性,更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 基因检测的价值:现代基因检测技术,如覆盖H3F3A、HIST1H3B/C、EGFR等基因的检测组合,能够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诊断提供全面的分子信息,辅助临床医生做出最精准的评估。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面临脑胶质瘤的诊断困境,或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基因检测和个性化治疗的信息,不妨尝试使用MedFind平台的AI问诊服务。我们的智能系统可以整合前沿的诊疗指南和研究数据,为您提供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参考。

▲表1 报告的累及脑室系统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病例总结
结语
总而言之,这个罕见的病例深刻地揭示了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的“伪装”能力。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脑室内肿瘤时,尤其是当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或患者病程与预期不符时,必须将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纳入鉴别诊断,并积极寻求分子病理学的最终裁决。只有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多维度结合,我们才能拨开迷雾,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出最合适的战斗策略。

▲表2 组蛋白H3部分变体对应的基因及其别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