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癌症患者会不明原因地消瘦?
许多晚期癌症患者都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癌性恶病质(Cancer Cachexia, CCx)。这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综合征,表现为持续性的体重下降,尤其是骨骼肌和脂肪的流失,即使补充营养也难以逆转。癌性恶病质影响着高达50%-80%的晚期癌症患者,并且是导致约20%癌症相关死亡的直接原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它的发生机制了解甚少,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日,一项发表在顶尖期刊Cell上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肝脏在癌性恶病质的发生中扮演了“幕后推手”的核心角色。这项研究不仅解释了癌症如何引发全身性的消耗,也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1:研究揭示,癌性恶病质会扰乱肝脏的生物钟,导致REV-ERBα蛋白水平下降,从而释放出多种“肝因子”。这些因子作用于肌肉和脂肪,引起组织分解和体重下降。
肝脏如何成为癌性恶病质的“元凶”?
研究人员利用结肠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模型,通过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如RNA-seq和ATAC-seq)深入分析了恶病质状态下肝细胞的变化。他们发现,在出现恶病质的小鼠体内,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大规模的重塑。
一个关键的发现是,一种名为REV-ERBα(又称NR1D1)的“生物钟”相关蛋白在肝细胞中显著减少。这种蛋白正常情况下负责维持肝脏代谢的稳定节律。当它缺失时,肝脏就像失去了指挥官,开始大量生产并分泌一系列被称为“肝因子”(Hepatokines)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正是导致身体消耗的直接“武器”。
三种关键“肝因子”:诊断与治疗的新线索
在众多肝因子中,研究团队锁定了三种与恶病质关系最为密切的蛋白质,它们成为了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IGFB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这种蛋白会抑制促进肌肉生长的信号,从而加剧肌肉萎缩。
- LBP(脂多糖结合蛋白):与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可能放大肿瘤带来的负面影响。
- ITIp(α-胰蛋白酶抑制因子p链):可能破坏组织结构并影响免疫功能。
实验证明,这些肝因子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脏、肌肉和脂肪细胞,诱导细胞萎缩和脂肪分解。更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降低这些肝因子的水平时,恶病质的症状(如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得到了明显缓解。
从实验室到临床:新靶点REV-ERBα的治疗潜力
既然REV-ERBα的减少是问题的源头,那么恢复它的功能是否能逆转病情呢?研究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在患有结肠癌的小鼠肝脏中特异性地提高了REV-ERBα的表达水平。结果令人振奋:
- 小鼠的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和脂肪消耗等恶病质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 心脏功能也得到了保护,与肌肉降解相关的通路被有效抑制。
- 最关键的是,这一干预措施并不影响肿瘤本身的大小,也未改变关键的全身炎症因子水平,说明靶向REV-ERBα可能是一种安全、精准的治疗策略,专门针对恶病质的代谢紊乱。
对癌症患者的重大意义:未来诊断与治疗的展望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临床转化潜力。研究团队在包括消化道癌、胰腺癌和肺癌在内的真实世界患者队列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与体重稳定的癌症患者相比,恶病质患者血液中IGFBP1、LBP和ITIp这三种肝因子的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其水平与体重下降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图2:临床数据显示,恶病质患者(Cachectic)血浆中的LBP、ITIp和IGFBP1水平显著高于体重稳定的癌症患者(Weight-stable)和健康对照(Healthy),且与体重下降幅度正相关。
这些发现为对抗癌性恶病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开发血液检测标志物:未来,医生或许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三种肝因子的水平,来早期诊断甚至预测癌性恶病质的风险,从而提前干预。
- 研发新型靶向药物:针对REV-ERBα的激动剂,或直接中和IGFBP1等有害肝因子的抗体药物,有望成为治疗恶病质的全新疗法。
- 改善治疗耐受性:通过纠正恶病质状态,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从而提高他们对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耐受性,最终获得更好的生存效益。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将我们的目光从传统的肌肉消耗引向了肝脏这个代谢中枢,为理解和攻克癌性恶病质这一“沉默杀手”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如果您对自己的症状或最新的治疗资讯感到困惑,希望获得更多个性化分析,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它能为您提供专业的解读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