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攻克结直肠癌治疗难题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对于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然而,放射治疗(RT)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结直肠癌本身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高,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这可能损伤周围健康组织;二是手术中难以精准识别肿瘤边界,导致肿瘤切除不彻底,增加复发风险。为了克服这些难题,一项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的最新研究为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一种创新的多功能纳米探针:RVLu@ICG
由厦门大学何伟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一种名为 RVLu@ICG 的新型多功能荧光纳米探针,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精准诊疗平台。这个纳米探针设计精巧,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 精准靶向: 探针表面修饰了c(RGDfK)五肽,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结直肠癌细胞上高表达的αvβ3整合素,如同“GPS导航”一样,将药物精准送达肿瘤部位。
- 放疗增敏: 探针核心包含了高原子序数元素镥(Lu),它能高效吸收X射线能量,在肿瘤内部产生大量活性氧(ROS),从而放大放射治疗的杀伤效果。
- 手术导航: 探针内部装载了FDA批准的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它能在第二近红外(NIR-II)窗口发光。这种光穿透组织更深、背景干扰更小,能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时、清晰地“看”到肿瘤边界,实现精准切除。
RVLu@ICG如何重塑结直肠癌治疗格局?
这项研究展示了RVLu@ICG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它通过“组合拳”的方式,系统性地解决了现有疗法的痛点。
1. 增强放疗效果并激活抗肿瘤免疫
传统的放射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激活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由于结直肠癌的放射敏感性较差,这一效果往往有限。RVLu@ICG 作为一种高效的放射增敏剂,不仅能直接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还能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塑,进一步放大放疗诱导的免疫效应,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2. 实现“R0切除”的精准手术导航
手术切缘阳性是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因素。目前依赖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方法耗时且存在局限性。而 RVLu@ICG 探针的NIR-II荧光成像功能,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双“火眼金睛”。在荧光引导下,医生可以实时区分恶性与良性组织,精准切除所有可见及微小的肿瘤病灶,确保阴性切缘(R0切除),从而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图1 RVLu@ICG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示意图(图源自Advanced Science)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临床前研究结果证实,RVLu@ICG在多种结直肠癌模型中均表现出优异的抑瘤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放疗增敏+免疫重塑+荧光引导手术”三位一体的策略,该纳米平台成功实现了对肿瘤的彻底清除,在术后28天内几乎未观察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虽然RVLu@ICG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它为开发更高效、更精准的结直肠癌治疗方案开辟了新思路。对于正在寻求现有治疗方案的患者而言,及时获取全球前沿的药物信息同样至关重要。您可以访问MedFind的抗癌资讯版块,了解更多关于结直肠癌及其他癌症的最新疗法与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