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阿司匹林,这款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药物,早已是全球家庭药箱中的常客。它最初以解热镇痛闻名,后在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大放异彩。然而,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阿司匹林的另一项惊人潜能——预防癌症。多项重磅研究,包括一项涉及百万国人的20年追踪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这款“百年神药”在抗癌领域的新篇章。
长期坚持,收获防癌“复利”效应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在《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研究成果,为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项研究追踪了超过一百万名中国居民,时间跨度长达20年。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 显著降低癌症风险: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人群,其总体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未服用者。
- 针对多种高发癌症:这种保护作用在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常见高发癌种中尤为突出。
- 时间是关键:防癌效果与服药年限正相关,坚持服用超过10年的人群获益最为稳固。这表明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具有“累积效应”。
- 越早开始越好:研究还发现,开始服用阿司匹林的年龄越早,其防癌效果也越明显,提示预防性使用或许应尽早规划。
研究人员指出,阿司匹林的防癌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OX-1和COX-2酶、阻断炎症通路、激活AMPK信号通路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有关。
生活方式欠佳?阿司匹林或能提供额外保护
另一项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导、发表于JAMA Oncology的研究,则从不同角度印证了阿司匹林的价值,特别是在预防结直肠癌方面。这项研究带来了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发现:即使对于生活方式不那么健康的人群,阿司匹林似乎也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根据BMI、吸烟、饮酒、运动和饮食五个维度对参与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评分。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得分较低(即更不健康)的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其结直肠癌风险的降低幅度反而更为明显。特别是体重超标(BMI≥25kg/m²)和有中重度吸烟史的人群,是从中获益最多的两类人。
这或许意味着,对于那些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处于更高癌症风险中的个体,阿司匹林可能提供了一种额外的化学预防策略。
不止于预防:阿司匹林如何“松绑”免疫系统,抑制癌症转移?
癌症的可怕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转移能力。一项发表在顶尖期刊Nature上的剑桥大学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在抑制癌细胞“跑路”方面的精妙机制。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通过靶向TXA₂-ARHGEF1
信号通路,重新激活被抑制的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有效阻止癌细胞的扩散。
简单来说,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会利用血小板作为“掩护”。血小板释放一种名为血栓素A₂(TXA₂)的物质,这种物质会激活T细胞中的ARHGEF1蛋白,如同踩下了免疫系统的“刹车”,导致T细胞功能耗竭,无法有效清除转移的癌细胞。
而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COX抑制剂,恰好能阻断TXA₂的生成。通过降低TXA₂水平,阿司匹林解除了对T细胞的抑制,相当于“松开刹车”,让免疫细胞恢复活力,去追击和消灭那些企图扩散的癌细胞。这项发现在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动物模型中都得到了验证。
理性看待阿司匹林的防癌潜力
综合来看,从降低多种癌症的初发风险,到为生活方式不佳者提供弥补,再到抑制致命的癌症转移,阿司匹林在抗癌领域展现了远超我们想象的巨大潜力。然而,我们必须强调,阿司匹林并非“万能防癌神药”。长期服用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并非人人适用。
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癌症预防,是一个需要综合评估获益与风险的复杂决策。对于复杂的用药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的肿瘤科医生。同时,您也可以通过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前沿的抗癌资讯和初步的个性化分析建议。
虽然阿司匹林是常见药物,但许多前沿的抗癌靶向药在国内的获取途径有限。MedFind致力于为患者打通信息壁垒,提供专业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并设有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帮助您及时获得所需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