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的挑战与新希望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侵袭性强的癌症,其治疗方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进展有限。近年来,以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疗法,为晚期MPM患者带来了一线生机,尤其是在非上皮样组织学亚型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临床实践中,患者的反应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本文将分享一个独特的临床案例,一位双相型MPM患者在接受标准免疫治疗时,不同部位的病灶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反应,最终通过NGS基因检测发现BRAF V600E突变,并从靶向治疗中获得了显著且持久的缓解。
病例详情:一次“冰火两重天”的治疗经历
患者为一名56岁男性,有明确的石棉接触史。他因咳嗽、腰痛等症状就医,最终被确诊为双相型恶性胸膜间皮瘤,肿瘤组织包含70%的梭形细胞和30%的上皮样细胞。影像学检查显示,其病灶广泛,涉及左侧胸膜、纵隔淋巴结、肾上腺及骨骼。
▲图1 治疗期间的影像学评估
患者于2023年12月开始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一线免疫治疗。初始治疗后,胸腔积液有所改善。然而,仅一个周期后,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严重的骨痛和下肢麻木,无法行走。影像学检查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胸膜结节和纵隔淋巴结等胸部病灶几乎完全消退,但骨转移却大量新增并快速进展,甚至引发了脊髓压迫。
转机:NGS基因检测发现BRAF V600E突变
为了缓解脊髓压迫症状,医生对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令人意外的是,从进展的骨转移灶获取的病理样本显示,肿瘤组织为纯粹的上皮样癌,完全没有了初诊时的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这一发现表明,免疫治疗可能有效清除了肉瘤样成分,但对上皮样成分无效,甚至可能加速了其进展。
▲图2 临床病程时间线
面对化疗效果不佳和疾病的快速进展,医疗团队决定对骨转移样本进行下一代测序(NGS)分析。检测结果带来了关键的转机:样本中发现了致病性的BRAF V600E突变。虽然这一突变在MPM中较为罕见,但它是一种明确的治疗靶点,已有成熟的靶向药物。
靶向治疗显神威: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力挽狂澜
基于NGS的检测结果,医生果断停止了化疗,为患者更换为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靶向治疗方案:达拉非尼(Dabrafenib)联合曲美替尼(Trametinib)。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极其正确的。
自2024年2月开始接受“达曲”联合靶向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迅速控制。后续的影像学检查持续显示,包括棘手的骨转移在内的所有病灶均得到显著改善,疾病控制时间已超过35周,且仍在持续缓解中。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靶向治疗在此病例中的强大疗效。
案例启示:为何要重视MPM的基因检测?
这个案例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
- 治疗反应的异质性:双相型MPM的不同组织学成分可能对同一种治疗(如免疫治疗)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当观察到非典型的混合反应或不一致进展时,应警惕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差异。
- NGS检测的价值:本案例凸显了NGS基因检测在MPM治疗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标准治疗失败或出现异常进展时,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测可能发现罕见但可靶向的驱动突变,为患者打开新的治疗大门。
- BRAF靶向治疗的潜力:尽管BRAF V600E突变在MPM中不常见,但一旦发现,使用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等BRAF/MEK抑制剂联合治疗,可能带来快速而持久的临床获益。对于需要了解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价格、购买渠道或代购信息的患者,获取准确的药物信息至关重要。
总之,本案例强调,在精准医疗时代,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特别是在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矛盾现象时,进行NGS基因检测,是探索有效后续治疗策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