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发生寡转移(即转移灶数量有限)的肾细胞癌(RCC)患者而言,何时启动全身治疗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一项II期临床试验(NCT03575611)的最新研究结果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不使用全身性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仅采用转移灶导向放疗(Metastasis-Directed Radiotherapy)便能实现持久的疾病控制,且毒副作用可控,有望推迟患者接受全身治疗的时间。
研究核心发现:生存数据令人鼓舞
这项针对寡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患者的研究,在中位随访时间达到36.3个月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达到了 34.0个月,这意味着半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近三年内疾病没有进展。
- 中位无全身治疗生存期(STFS): 为 17.7个月,显著优于此前一项研究中仅通过主动监测所达到的14.9个月,表明放疗能有效推迟对全身性药物(如靶向药或免疫治疗)的需求。
- 三年总生存率(OS): 高达 86.5%,显示出该疗法良好的远期生存获益。
ctDNA:监测疗效的潜在新工具
该研究还探索了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研究发现,基线时微小残留病灶(MRD)为阴性的患者,其无全身治疗生存期显著优于阳性患者。更重要的是,在治疗3个月后,部分基线时MRD阳性的患者成功转为阴性,这些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提示,ctDNA检测未来或许可以帮助医生筛选出最适合接受该疗法的患者,并指导后续的治疗决策,例如判断何时需要启动全身治疗。
疗法优势与安全性分析
研究者指出,与一线全身治疗相比,转移灶导向放疗在成本、副作用和就诊便利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治疗成本与频率: 全身性的免疫治疗或TKI靶向药每年的费用可能在15万至30万美元之间,且需要频繁就诊。而立体定向放疗每轮的费用约为1.5万至4万美元,就诊次数也少得多。
- 安全性与副作用: 全身治疗中,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高达45%-85%。而在本研究中,接受放疗的患者中,仅有 6.7% 经历了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最常见的2级不良事件包括肌肉骨骼疼痛、肺炎、咳嗽和呼吸困难;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肌肉骨骼疼痛和白细胞增多。这表明该疗法的安全性良好,患者耐受性更高。
关于该项临床研究
该II期试验招募了患有寡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患者,这些患者的转移灶不超过5个,并且之前未接受过全身治疗或已停用全身治疗超过一个月。治疗方案包括对所有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并在此期间密切监测。如果疾病出现进展,患者可以选择再次接受放疗或开始全身治疗。
总而言之,对于特定的寡转移性肾癌患者,先行采用转移灶导向放疗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它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还能让患者在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推迟接受可能带来更大副作用和经济负担的全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