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挑战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尽管一线治疗能使多数患者获得缓解,但仍有约半数患者面临疾病复发或难治的困境。对于这部分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而言,传统的挽救性化疗免疫治疗效果有限,导致能够接受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比例不高,预后不佳。因此,开发能够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CR)并增加移植机会的新型治疗方案,是当前血液肿瘤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近期,一项名为EPCORE NHL-2的临床试验带来了令人鼓舞的最新进展,揭示了Epcoritamab(商品名:Epkinly)联合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卓越疗效。
EPCORE NHL-2研究揭示Epcoritamab联合R-ICE方案的显著疗效
EPCORE NHL-2(NCT04663347)试验的Arm 10数据显示,将皮下注射的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Epcoritamab(Epkinly)加入到R-ICE挽救性治疗方案中,显著提高了复发/难治性CD20阳性DLBCL患者的总体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率(CR),尤其是对于符合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条件的患者。这项研究结果在2025年欧洲血液学协会大会上公布,为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高缓解率与移植资格提升
- 在中位随访11个月(范围:6-15个月)时,该联合方案在所有患者(n=31)中实现了87%的总体缓解率(ORR),其中完全缓解率(CR)高达65%,部分缓解率(PR)为23%。
- 值得注意的是,65%的患者在完成Epcoritamab联合R-ICE治疗后成功接受了ASCT。在移植前获得部分缓解的6名患者中,有5名在ASCT后深化为完全缓解,进一步凸显了该方案在提升移植成功率方面的潜力。
- 在6个月时,估计81%的完全缓解持续有效,74%的患者无进展生存,且所有患者均存活。
不同患者亚组的治疗效果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患者亚组的疗效:
- 对于一线治疗后12个月内疾病进展的患者(n=20),Epcoritamab联合R-ICE方案的ORR和CR率分别为85%和55%。
- 对于一线治疗后12个月后疾病进展的患者(n=11),ORR和CR率更高,分别达到91%和82%。
- 接受过一次既往治疗的患者(n=25)取得了88%的ORR和68%的CR率。
- 接受过两次以上既往治疗的患者(n=6)的ORR和CR率分别为83%和50%。
深入解析EPCORE NHL-2研究设计
EPCORE NHL-2试验旨在评估Epcoritamab(一种皮下注射的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联合R-ICE方案在符合移植条件的复发/难治性CD20阳性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的患者包括非特指型DLBCL、双打击或三打击DLBCL、3B级滤泡性淋巴瘤或T细胞/组织细胞DLBCL。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接受过一次既往治疗后复发或难治、符合R-ICE和ASCT治疗条件、ECOG体力状态评分0-2、可测量病灶以及器官功能良好。
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48 mg皮下注射Epcoritamab,并联合最多3个周期的R-ICE方案,直至进行ASCT或疾病进展。R-ICE方案包括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异环磷酰胺(5 g/m²)、静脉注射卡铂(AUC 5 mg/mL/min)和静脉注射依托泊苷(100 mg/m²)。Epcoritamab的给药频率根据周期而定:第1-4周期每周一次,第5-9周期每两周一次,第10周期及以后每四周一次。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Lugano标准下的ORR。关键次要终点包括CR率、缓解持续时间、CR持续时间、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微小残留病阴性率以及安全性/耐受性。
患者特征与治疗过程概览
在所有入组的31名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2岁(范围:39-77岁)。多数患者为男性(55%)、白人(71%)、ECOG体力状态评分为1(55%),且患有III/IV期疾病(61%)。41%的患者存在巨大肿块(≥7厘米)。65%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12个月内疾病进展,55%的患者对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耐药。
患者中位接受了4个周期的Epcoritamab治疗和3个周期的R-ICE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种药物的相对剂量强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Epcoritamab≥78%,R-ICE≥80%)。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8日),10%的患者仍在接受Epcoritamab治疗,26%的患者因疾病进展(19%)或其他原因(6%)停止治疗。
Epcoritamab联合R-ICE方案的安全性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Epcoritamab联合R-ICE方案的总体安全性可控。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其中94%为3/4级;未报告5级或更高级别的TEAEs。58%的患者出现严重TEAEs。10%的患者因TEAEs导致试验药物停用,74%的患者导致剂量延迟。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患者因TEAEs导致Epcoritamab停用,但71%的患者导致Epcoritamab剂量延迟。
最常见的TEAEs包括: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级:3%;3级:0%;4级:84%)
- 血小板减少症(1/2级:10%;3级:19%;4级:58%)
- 贫血(1/2级:13%;3级:52%;4级:3%)
- 恶心(52%)
-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52%)
- 低钾血症(26%)
- 发热(29%)
- 便秘(29%)
58%的患者报告感染,其中16%为严重感染。13%的患者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随后缓解。仅1名患者出现1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并在2天内缓解,无需治疗。未观察到临床肿瘤溶解综合征病例。
任何级别的CRS发生率为52%,其中1级占42%,2级占10%;未观察到3/4级CRS事件。首次CRS发作的中位时间为17天(范围:15-42天),31%的患者接受了托珠单抗(Tocilizumab,商品名:Actemra)治疗。多数CRS事件发生在第1周期,所有16例CRS事件均已缓解,中位缓解时间为2天(范围:1-8天)。没有CRS事件导致Epcoritamab停用。
获取前沿DLBCL治疗方案与专业支持
Epcoritamab联合R-ICE方案在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中展现出的积极成果,无疑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希望了解更多关于Epcoritamab、Rituximab等靶向药的详细信息、最新诊疗指南,或寻求海外购药、靶向药代购服务的患者及家属,专业的平台能够提供全面的支持。通过AI问诊服务,患者可以获得初步的个性化咨询;而专业的药品代购服务则能帮助患者合法、便捷地获取海外上市的创新药物,解决哪里购买、价格等实际问题,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到最前沿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