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牛奶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常被视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早餐时段。然而,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牛奶消费习惯提出了新的审视角度。这项研究发现,每周摄入超过一定量的牛奶,可能与肝癌风险的显著增加有关,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对日常饮食选择与癌症风险之间关系的广泛关注。
哈佛新发现:牛奶摄入量与肝癌风险的关联
这项发表于2025年4月28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深入分析了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队列中超过48万名年龄在50至71岁的参与者数据。研究团队详细考察了乳制品摄入量,并将其细分为高脂乳制品和低脂乳制品,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和摄入量的乳制品与慢性肝病(CLD)死亡率及肝细胞癌风险之间的复杂联系。
研究结果令人瞩目:与每周摄入乳制品少于3.5份的参与者相比,每周饮用超过3.5杯牛奶的人群,其肝细胞癌风险显著增加了45%。当每周牛奶摄入量进一步增加至14杯以上时,这一风险更是跃升至61%。这一数据无疑为那些大量饮用牛奶的人群敲响了健康警钟。
乳制品的“两面性”:高脂与低脂的影响差异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乳制品摄入对肝脏健康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高脂乳制品的摄入与慢性肝病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具体数据显示,每周摄入21份高脂乳制品的人群,其慢性肝病死亡风险比摄入少于3.5份的人群高出51%。
然而,低脂乳制品和酸奶却展现出不同的趋势,似乎对肝脏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研究显示,每周摄入21份低脂乳制品的人群,慢性肝病死亡风险降低了38%。同样,每周摄入4份酸奶的人群,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了40%。
这一对比鲜明的结果强调了乳制品种类的重要性。高脂乳制品中可能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和某些激素成分,或许是导致肝癌风险增加的潜在因素。而低脂乳制品和酸奶,由于脂肪含量较低,且可能含有益生菌等有益成分,反而可能对肝脏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探秘: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为何牛奶摄入量与肝癌风险增加有关?研究团队推测了几个可能的生物学机制。首先,高乳制品摄入与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水平升高密切相关。IGF在细胞生长、分化和癌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水平异常升高可能促进肝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癌变。
其次,高脂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酸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这些都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前奏。此外,牛奶中天然存在的性激素,如雌激素和黄体酮,也可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尽管这一机制在肝癌中的具体作用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乳糖酶分泌不足的亚洲人群,乳制品在消化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影响癌症风险的代谢产物,这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跨国研究的相互印证
这项哈佛研究并非孤例。此前,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合作在中国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发表于《BMC Medicine》),对来自中国十个地区超过51万名成年人进行了分析,结果同样显示,经常食用乳制品与肝癌和乳腺癌风险的显著升高有关。该研究发现,每天额外摄入50克乳制品,会使患肝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2%和17%。
此外,美国洛马林达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北美前瞻性队列研究也评估了乳制品和钙摄入量与前列腺癌风险的关系,结果同样提示较高乳制品摄入量与前列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理性看待研究,平衡健康饮食
面对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应保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牛奶作为一种营养来源,其提供的钙质、蛋白质等仍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均衡摄入,避免过量饮用,特别是高脂乳制品。建议优先选择低脂乳制品和酸奶,并根据个人体质(如乳糖不耐受情况)调整摄入方式。
了解这些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更明智地做出饮食选择,从而积极管理癌症风险。在抗击癌症的旅程中,获取权威、全面的抗癌资讯至关重要。无论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发现、靶向药、抗癌药等治疗信息,还是寻求专业的AI问诊服务,亦或是探索可靠的海外购药渠道,患者和家属都可以通过专业平台获取支持。科学饮食与积极治疗相结合,是提升生活质量、战胜疾病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已删除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