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种罕见类型,主要影响眼内组织。这种淋巴瘤约95%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能导致患者视力永久受损,甚至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预后通常不佳。由于PVRL的早期症状常与葡萄膜炎相似,诊断过程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产生部分反应时,进一步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传统的诊断金标准是细胞学分析,但其灵敏度有限。细胞因子分析和基因检测等辅助手段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目前,针对PVRL尚无全球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考虑到PVRL与PCNSL的关联性以及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治疗策略通常需要结合中枢和局部疗法。
近期,《Blood 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团队(王思语、周索旺、高晶)撰写的综述,系统总结了PVRL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传统与新兴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本文将基于此综述,为您详细解读PVRL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PVRL的发病趋势与高危因素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罕见的眼内肿瘤之一,但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PVRL的年龄校正发病率为每百万人中0.23例,近三十年来持续增加。这可能与免疫缺陷/抑制患者数量增加、预期寿命延长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有关。
老年人是PVRL的高风险人群,确诊时的中位年龄超过63岁,超过20%的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上。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60岁个体的发病率是<60岁个体的近18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也是重要危险因素,发病率与CD4计数呈负相关。然而,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AIDS相关免疫缺陷的影响可能有所减弱。目前,除上述因素外,尚无其他已知的PVRL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PVRL的伪装与表现
PVR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是飞蚊症和无痛性视力下降,这与难治性葡萄膜炎非常相似。不过,PVRL患者通常年龄更大,就诊时视力更差,且女性比例低于葡萄膜炎患者,这些差异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初步区分。
PVRL多表现为双眼受累,尽管病变程度可能不对称(50%-80%的病例)。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先于脑部病变出现,包括行为/认知改变、偏瘫、头痛、失语、癫痫和共济失调等。
病理上,PVRL的特征是肿瘤细胞浸润玻璃体、视网膜、前房和视神经等眼内组织,常伴有眼前节炎症。
眼科影像学检查对于PVRL的诊断至关重要:
- 玻璃体混浊:可呈“北极光”模式或细腻纹理的幕状模式,超广角眼底成像和眼科超声检查有助于观察。
- 视网膜下病变:超广角眼底成像显示黄白色病变,OCT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和“垂直高反射柱”(VHRL)。FAF显示高自发荧光。
- 视网膜浸润:彩色眼底照片显示白色视网膜浸润,伴玻璃体混浊、视神经水肿等。FAF在高荧光和低荧光区域交替出现。OCT显示视网膜下高反射病变。
诊断方法:从金标准到分子检测
对于疑似PVRL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和CNS检查。MRI是CNS检查的首选,结合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CSF)样本进行细胞学分析,可确诊PCNSL。若已确诊PCNSL且眼部影像阳性,则眼内活检意义不大。CSF细胞学阴性但影像学怀疑颅内病变时,可能需要颅内活检。若未观察到CNS受累,则需采集眼内样本进行检测。
眼内标本采集
玻璃体是最常见的眼内活检部位,玻璃体切割术是首选方法,创伤较小。通过干性玻璃体切割术获取未稀释样本用于细胞学和细胞因子分析,随后进行玻璃体切割术获取稀释样本用于基因检测等。为提高诊断率,建议患者在玻璃体活检前几周停用糖皮质激素。
若玻璃体细胞少或阴性,但视网膜病变提示PVRL,可考虑视网膜脉络膜活检,如使用41号硅胶细针穿刺活检(S-FNAB)。
细胞学检查
玻璃体细胞学检查仍是诊断PVRL的金标准,常规涂片细胞学阳性率高于细胞块制备。淋巴瘤细胞表现为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尽管是金标准,但玻璃体细胞学诊断率较低,可能受样本量、细胞数量、细胞易碎性、污染以及病理医生经验等因素影响。
免疫组化或流式细胞术
为区分PVRL和反应性单核细胞,需进行免疫组化或流式细胞术检测B/T细胞标志物。大多数PVRL为B细胞来源,表达CD20+和CD19+。流式细胞术可检测更多标志物,Igκ与λ比例失衡提示B细胞肿瘤克隆性。
PCR检测基因突变
免疫球蛋白重链(IgH)重排:PVRL患者常检测到IgH基因重排,部分患者有T细胞抗原受体(TCR)基因重排,提示淋巴细胞单克隆性。t(14:18)易位导致Bcl-2过表达,也与部分PVRL相关。
MYD88和CD79B突变:髓样分化初级反应基因88(MYD88)在DLBCL中常见突变,尤其在CNS等免疫豁免部位,PVRL中突变率高达69%-88%。玻璃体液中CD20+细胞存在MYD88突变可确诊PVRL。MYD88突变分析所需细胞量少,假阴性率低,是PVRL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CD79B基因突变也是支持性指标,可能与PVRL的CNS进展有关。
新兴分子诊断工具:二代测序(NGS)
二代测序(NGS)是新兴的分子诊断工具,有助于PVRL的精准分子靶向治疗。NGS分析在PVRL玻璃体液中发现了高频率的MYD88突变,以及CDKN2A、PIM1、IGLL5、ETV6等突变。与PCNSL样本的NGS结果相似,提示两种肿瘤可能起源相同。玻璃体NGS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即使细胞学反复阴性,NGS仍可能检测到突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NGS所需样本量少,结果准确,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细胞因子分析
IL-10及IL-10/IL-6比值:恶性B淋巴细胞分泌IL-10,炎症细胞分泌IL-6。PVRL患者眼内液中IL-10水平通常高于葡萄膜炎患者,IL-10/IL-6比值大于1.0高度提示淋巴瘤。细胞因子分析可辅助诊断PVRL,但不能单独确诊。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sVEGFR)1和VEGFR2:sVEGFR1和sVEGFR2水平有助于区分PVRL/PCNSL与系统性转移性视网膜淋巴瘤(SMRL)。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α(sIL-2Rα):PVRL患者血清sIL-2Rα水平显著高于葡萄膜炎患者和对照组,可能作为诊断标志物,并有助于预测视网膜/视网膜下浸润。
治疗策略:局部与全身,传统与靶向
PVRL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眼内病变并预防CNS淋巴瘤。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单独使用局部治疗(眼部照射、玻璃体腔内注射甲氨蝶呤MTX或利妥昔单抗)或联合全身化疗的疗效仍在探讨中。对于复发或难治性(R/R)病例,推荐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靶向治疗,如使用来那度胺或伊布替尼等靶向药。
局部眼部治疗
包括玻璃体腔内MTX注射、玻璃体腔内利妥昔单抗(IVR)注射和外部束放疗(EBRT)。
- 玻璃体腔内MTX注射:常用剂量为0.4 mg/0.1 mL,诱导期每周两次,共4周,后续根据反应调整。大规模回顾性分析显示其有效且安全,常见副作用是角膜病变,可通过调整剂量和间隔减轻。
- 玻璃体腔内利妥昔单抗(IVR)注射:作为替代疗法出现,剂量1mg/0.1mL。利妥昔单抗是抗CD20单抗,靶向B细胞。IVR显示出与MTX相当的疗效,且局部毒性较低,如角膜病变发生率更低。但多数研究为小样本,尚需更多数据证实。
- 外部束放疗(EBRT):常用剂量35-40 Gy,对双眼病变有效,但不能预防CNS复发。常见副作用是白内障和放射性视网膜病变。
系统化疗
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是PCNSL全身化疗的基石。基于血脑屏障与血视网膜屏障的相似性,HD-MTX也用于PVRL。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全身化疗联合减量全脑放疗可有效抑制CNS转移,改善预后。然而,也有回顾性研究表明,预防性全身化疗(包括HD-MTX)并未显著降低大多数PVRL患者的CNS受累率,但可能通过延长PFS改善预后。全身HD-MTX虽能在眼内达到细胞毒性水平,但玻璃体浓度较低,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或复发。联合玻璃体腔内化疗或许能弥补不足,但仍需大规模研究证实其优越性。
复发/难治性(R/R)PVRL的治疗
针对R/R PVRL,大剂量化疗(IC)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多数患者可达到完全缓解。然而,IC-ASCT后复发率(尤其是CNS复发)仍然较高,需要定期进行脑部检查。年龄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60岁以下患者更适合强化治疗。
新型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为PVR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PVRL患者存在MYD88和CD79B突变,增强B细胞受体(BCR)信号传导。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BCR通路的关键酶,BTK抑制剂(BTKi)可抑制恶性B细胞增殖。
- 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方案):来那度胺是免疫调节剂,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R/R PCNSL或PVRL有效。前瞻性研究显示,R2方案对R/R PVRL患者有效,部分患者达到CR。R2方案联合玻璃体腔内MTX治疗PVRL也显示出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有复发风险,需监测脑脊液IL-10水平。
-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伊布替尼等BTKi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恶性B细胞淋巴瘤。针对PVRL的Ⅱ期研究显示,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可行,多数患者实现疾病控制或完全缓解。BTKi单药与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相似,但联合治疗的完全缓解率更高,不良反应也更多。BTKi联合其他方案可能是未来趋势。需注意,部分MYD88突变可能与伊布替尼耐药有关。
对于国内患者难以获取的这些新型靶向药或仿制药,可以考虑通过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了解更多信息和获取途径。
T细胞或NK/T细胞PVRL
大多数PVRL是B细胞来源的DLBCL,T细胞或NK/T细胞来源的PVRL非常罕见。当患者出现对糖皮质激素无反应的葡萄膜炎,且排除B细胞PVRL后,应考虑这些罕见类型。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学检查(T细胞表达CD3,NK/T细胞表达CD3和CD56,常伴EBV感染)和基因检测(TCR基因重排)。细胞因子分析中IL-10水平较低。由于缺乏大规模研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DLBCL PVRL,如静脉或玻璃体腔内注射MTX。
预后因素与未来方向
PVRL的预后与CNS受累密切相关,CNS受累的患者预后较差。约三分之一的PVRL患者初诊时已累及CNS,高达92%的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会进展至PCNSL。孤立性PVRL患者中,VRL复发、IL-10水平升高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下(sub-RPE)浸润与高CNS受累率相关。遗传因素如ETV6缺失和PRDM1改变也能预测CNS进展。全身预防性化疗,特别是HD-MTX,可能延缓CNS进展,改善预后,通常建议用于高危患者。
未来,人工智能(AI)在基于眼科成像的PVRL诊断中具有潜力,有望提供更客观的诊断结果。尽管细胞学仍是金标准,但结合IgH基因重排、MYD88突变检测和细胞因子分析等多种手段,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由于PVRL的罕见性,仍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来确定最佳治疗策略。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希望,BTK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已显示疗效。PI3K/mTOR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疗法在PCNSL治疗中显示潜力,对CNS受累的PVRL可能有效,但需进一步验证。深入研究PVRL发病机制和进行个体分子分析,将有助于开发更先进的靶向药。
面对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选择,患者可以利用AI问诊服务获取初步信息和辅助建议。同时,通过药物信息、诊疗指南等抗癌资讯,患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PVRL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