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大国际泌尿生殖病理学协会联合发布了一份白皮书,旨在推动对惰性前列腺癌(Indolent Prostate Cancer, PC)检测与诊断方法的改进。这一举措源于当前医学界在区分非癌性前列腺病变与具有潜在威胁的侵袭性肿瘤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诊断困境:过度治疗的阴影
白皮书指出,由于难以精确区分,许多患者可能正经历着不必要的治疗,如放射治疗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这些过度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如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也增加了心理和经济负担。准确识别那些进展缓慢、威胁性低的前列腺癌病灶,对于避免过度治疗至关重要。
泌尿生殖病理学会(GUPS)和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在文件中强调:“目前,仅通过穿刺活检来可靠地识别惰性前列腺癌是不可行的。” 其原因复杂,可能涉及取样误差、疾病本身的进展,或是肿瘤分子构成的差异。
根据该文件定义,惰性前列腺癌指的是“低容量、分化良好的腺泡状肿瘤,具有浸润性组织学特征,但若不经治疗,通常不会扩散到前列腺外、引起症状或缩短患者寿命”。尽管临床上“无显著意义”的前列腺癌与惰性肿瘤有重叠,但两者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
寻求共识: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为应对这一挑战,GUPS和ISUP呼吁建立一个由泌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放射肿瘤学家和病理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探讨如何最佳管理惰性前列腺癌病例。芝加哥大学泌尿生殖病理学主任、白皮书合著者Gladell Paner博士认为,这代表了思维上的“重大转变”,即专家们开始接受在现有前列腺癌诊断中,确实存在“行为类似非癌性”的病变。
然而,Paner博士也补充道:“基于当前的诊断标准和技术,我们尚无法完全分离出这些纯粹非致死性的肿瘤。” ISUP前任主席、德国波恩大学医院病理研究所所长Glen Kristiansen博士指出,将Grade Group 1(GG1)肿瘤重新命名为非癌性病变只是方法之一。“我们可以从患者关怀的角度为此做些努力,但作为病理学家,我们无法单独完成。现阶段,我们需要多学科合作来定义惰性癌症。”
目前存在分歧:多数病理学家认为GG1在形态学上像癌症,而许多泌尿科医生则认为这些病变在临床行为上不像恶性肿瘤,因为它们通常不扩散或致命。白皮书作者主张,泌尿病理学家应与泌尿科、放射科及放射肿瘤科医生合作,达成跨学科共识,以制定新的指南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病理报告。这与2016年《JAMA Oncology》报道的将某些甲状腺增生重新定义为非癌性病变的过程相似。
未来方向:精准诊断与个体化管理
将Grade Group 1前列腺肿瘤重新定义为非癌性病变的讨论已持续多年,但尤其受到病理学家的抵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泌尿学Helen Diller家族主席Mathew Cooperberg博士认为,这份白皮书可能促使泌尿科医生及其他前列腺专家与泌尿病理学家合作,制定新指南,重新定义GG1肿瘤,从而使这些患者免于癌症诊断带来的情绪困扰和经济毒性。
GUPS前任主席、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高级泌尿病理学家、白皮书主要作者Rajal B. Shah博士表示,解决问题的多学科方法包括整合每位患者独特的临床、病理、基因组和影像学信息,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目标是教育所有参与前列腺癌治疗的利益相关者,认识到并非所有GG1病变都能被100%准确地识别为惰性。
Shah博士强调,该领域需要更多的合作、研究支持和资源,以更好地区分哪些在穿刺活检中诊断为GG1或Gleason评分为6的癌症是真正惰性的,可以通过主动监测安全管理,哪些患者则需要接受治疗。面对诊断的不确定性,获取全面的抗癌资讯和理解不同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文件引用了一项备受争议的2024年丹麦研究,该研究报告称,14%被诊断为惰性病变的男性在诊断后15年内死于前列腺癌。但白皮书作者指出,该研究存在缺陷(如缺乏中心病理复核),可能导致归因于真正GG1前列腺癌的死亡率远高于预期。事实上,大约20%-30%初次活检为GG1的肿瘤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会被升级为更高分级。
GUPS前任主席、纽约西奈山卫生系统肿瘤病理学副主席Ming Zhou博士虽然签署了白皮书,但他认为文件内容还不够深入。“我认为你永远无法仅凭病理学和遗传学说服病理学家GG1不是癌症。但为了患者管理,我们应考虑将其标记为非癌性。”
(报告无相关财务冲突。作者Howard Wolinsky是一位芝加哥医学作家,参与一项由美国CDC资助的研究,部分内容涉及收集少数族裔患者对将GG1重新命名为非癌性病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