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再次强调了早期筛查对于提升肝癌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意义。如何有效进行肝癌筛查?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预防肝癌?我们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蔡建强教授,为我们带来权威解读。
问题一:新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为何如此强调筛查?目前我国肝癌筛查的普及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筛查手段可供公众选择?
蔡建强教授:关于肝癌筛查的必要性,近年来通过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已经有了广泛的宣传。中国是乙肝大国,而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癌最主要的诱因。因此,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都应将定期体检视为重中之重。
主要的体检项目包括腹部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测,其中血液检测中最常用、最直接的就是甲胎蛋白(AFP)检测。如果能坚持每年进行一次这样的检查,就能更容易地发现早期肝癌病灶。相反,如果长时间忽视检查,一旦形成较大的肝脏肿瘤,治疗就会变得非常棘手。肝脏深藏腹腔,早期的小肿瘤(如两三厘米)往往没有任何症状,等到肿瘤长到五六厘米甚至更大,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所以,我们不仅倡导常规筛查,更呼吁高危人群(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主动进行健康体检。
国家在肝癌筛查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国家癌症中心在城市地区推行了大规模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人群已近6亿。尽管筛查力度空前,但要做到全面覆盖仍有挑战。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更应主动到正规医院体检,避免因疏忽大意而延误病情,最终发展成晚期肝癌。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60%-70%的肝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筛查的忽视。许多人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携带乙肝病毒。随着年龄增长,多种风险因素累积,可能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一经典的三部曲。因此,公众必须提升对体检的重视程度。
筛查工作的推广离不开政府、国家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但要实现全民覆盖仍需时日。虽然我国的筛查网络已趋近全国覆盖,但仍有部分人群主观上回避筛查,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鼓励公众积极响应并参与筛查。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经济条件,目前主要的筛查手段是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AFP)检测。这两种方法具有简单、便捷、无创的优点,对受检者没有伤害。当然,如果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筛查效果会更好,但现阶段仍以超声和AFP为主。一旦这些初步筛查发现可疑情况,才会建议进行更精密的影像学检查。
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山区和偏远地区是肝癌高发区。虽然一些地区的医疗设备有所改善,但优质资源仍然相对集中。许多患者就医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因此,我们坚持采用现有成熟的筛查方法,并将筛查服务送到基层。对于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我们会建议他们前往设备更先进的医疗中心进行确诊,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问题二:近年来,像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液体活检这样的新兴筛查技术备受关注,您如何评价它们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潜力?
蔡建强教授: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是现代医学的大势所趋。在精准诊断环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展现出许多优势。首先,它取样方便(通常是抽血),不受地点限制,且可以反复进行,便于监测病情变化。其次,液体活检分析(如ctDNA检测)能够提供与治疗决策相关的信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相关基因变异,可以为后续的治疗,例如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提供重要参考。想了解更多关于肝癌靶向药、仿制药的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的药品信息板块。
液体活检在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为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广液体活检及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虽然目前其在某些方面尚未完全超越传统的AFP等标志物,但在AI等技术的助力下,未来有望发现更精准、更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度越高,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就越好。
问题三:今年全国两会,“体重管理”成为热议话题。我们知道肥胖可能导致脂肪肝,而脂肪肝又会增加肝癌风险。在体重管理方面,您有哪些实用的建议,比如饮食和运动?
蔡建强教授:体重和肥胖有关联,但也有区别。有些人骨架大,体重可能偏重,但这不一定是肥胖。然而,如果体重超标是由于体内脂肪过度堆积造成的肥胖,那就会对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过多的脂肪会干扰身体各器官的正常代谢,引发代谢紊乱。我们需要区分体重超标是源于潜在的代谢性疾病,还是仅仅因为摄入过多、消耗过少导致的脂肪累积。
所以,首先要探究肥胖的根源。是遗传因素?还是某种生理病理过程?明确原因后才能判断体重超标是否属于病态。例如,肝脏某些酶的缺乏或过量可能阻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堆积。而吃得太多肯定会导致肥胖,因为人体的代谢能力有上限,超出处理能力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这就像垃圾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转就会导致垃圾堆积。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脏器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消化、心血管、呼吸乃至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体重增加还会让人不愿活动,进一步降低代谢能力,加重脏器负担。
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都与脂肪过剩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又会损害心、肾、肺等重要器官。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肝功能受损会进一步扰乱全身代谢,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重视脂肪代谢问题,查明脂肪堆积的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应及时就医。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控制脂肪摄入至关重要,这主要依靠个人自律。饮食上,建议选择新鲜食材,尽量避免卤制、腌制食品(含较多亚硝酸盐,伤肝)以及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如麻辣烫等)。
此外,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也很重要,因为熬夜会干扰机体代谢,与肥胖有一定关联。运动方面,要理解运动的真谛是“主动活动”,是提升机体活力。有效的运动并非简单散步,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使心率和呼吸加快,身体微微出汗,但又要在个人可承受范围内,避免过度疲劳。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控制体重,从而降低患脂肪肝乃至肝癌的风险。
积极管理体重不仅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对于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也至关重要。如果您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需要营养或生活方式方面的支持,或希望了解相关药物信息,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和抗癌资讯板块可提供帮助。
获取更多关于肝癌的最新诊疗指南、靶向药、仿制药信息或寻求海外购药、药物咨询服务,欢迎访问MedFind(https://medfind.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