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免疫化疗的评估困境
近年来,新辅助免疫治疗,特别是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方案,已经深刻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然而,如何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并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挑战。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主要病理缓解(MPR)和完全病理缓解(pCR)作为替代终点。这些指标基于手术后切除标本中残留的存活肿瘤百分比(%RVT)来判断。但研究发现,约有20%达到MPR甚至pCR的患者,在三年内仍然会经历疾病复发。这表明,现有的评估标准尚有不足,我们需要更可靠的指标来指导后续治疗。
研究新发现:CD8阳性nTIL成为关键指标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吕赫喆/车南颖团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徐小威团队联合展开了一项重磅研究,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该研究首次将目光聚焦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组织内不同区域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特别是坏死区域(necrotic area)的TIL。研究团队发现,坏死区域的CD8阳性TIL(简称nTIL)的密度,与患者的预后展现出极强的相关性。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200名接受新辅助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后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核心研究结果显示:
- 显著改善生存:CD8阳性nTIL密度高的患者,其无事件生存期(EFS)显著优于密度低的患者(HR=0.08)。这意味着高密度nTIL的患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
- 独立预测价值:这一预测能力不受患者的PD-L1表达状态或淋巴结是否转移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显示出其作为独立预测指标的强大潜力。
- 优化现有标准:无论患者是否达到MPR,高水平的CD8阳性nTIL都预示着更好的生存结果。这说明nTIL可以作为MPR的有效补充,更精细地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
对于复杂的肺癌治疗方案,患者常常感到困惑。如果您希望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和前沿信息解读,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它能为您提供专业的参考信息。
新指标的临床意义与展望
更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将CD8阳性nTIL密度与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放射学反应)和病理学评估(RVT)进行比较时,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CD8阳性nTIL密度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准确性优于后两者。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CD8阳性nTIL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且优于现有标准的新辅助免疫化疗预后预测因子。未来,通过评估手术标本中的CD8阳性nTIL密度,医生或许能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复发风险,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更为精准的辅助治疗和随访策略。
随着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涌现出许多创新的治疗药物。对于国内患者而言,及时获取这些前沿药物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您可以通过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了解和获取全球最新的抗癌药物信息。同时,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和诊疗指南,也可在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中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