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脑瘤的诊断挑战
FET::CREB融合阳性颅内间叶瘤是一种新近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收录的罕见软组织肿瘤,在颅内发生尤为罕见。由于其形态多样,在组织学上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例如横纹肌样脑膜瘤或神经鞘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精准的诊断往往需要依赖于分子层面的融合基因检测。
▲摘自《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病例回顾:一次曲折的确诊之路
本文报告了一例45岁男性患者的诊疗经历。患者最初因右侧三叉神经区域疼痛和感觉异常就医。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其Meckel腔内存在肿瘤性病变,初步怀疑为三叉神经鞘瘤或脑膜瘤。
为明确诊断,医生为患者施行了开颅手术。术中发现肿瘤与三叉神经紧密粘连,边界不清。然而,术后的病理分析却让诊断再次陷入迷雾。
▲图1 影像学结果
病理与基因检测:为何传统方法陷入困境?
切片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具有高增殖潜能和横纹肌样特征,这指向了恶性程度较高的横纹肌样脑膜瘤(WHO III级)。但随后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却出现了矛盾:肿瘤细胞的结蛋白(desmin)和CD99呈阳性,这与典型的脑膜瘤特征不符,反而更倾向于血管外皮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为了进一步确认,研究人员尝试检测了常见的EWSR1-CREB1和EWSR1-ATF1融合基因,结果均为阴性,诊断再次受阻。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对于面临复杂诊断难题的患者,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图2 病理学结果
NGS检测一锤定音:揭示EWSR1-CREM融合真相
为了给未来的治疗寻找方向,医生最终决定采用覆盖更全面的二代测序(NGS)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体内存在 EWSR1-CREM 基因融合。这一关键发现,最终将诊断明确为FET::CREB融合阳性颅内间叶瘤。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当常规检测手段无法确认多种可能的融合基因时,NGS检测能够提供决定性的诊断依据。
治疗策略与预后分析:来自66例患者的数据启示
研究人员回顾了文献中已发表的66例FET::CREB融合阳性颅内间叶瘤病例,进行了综合分析。数据显示,这种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远高于过去报道的15%。
分析发现,大体全切除(GTR)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与未实现GTR的患者相比,接受GTR治疗的患者其肿瘤复发时间显著延长。然而,即便在GTR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对于这些复发病例,挽救性治疗手段包括再次手术、放疗以及靶向治疗,例如曾有1例患者接受了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
这些数据表明,对于FET::CREB融合阳性颅内间叶瘤,应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力争实现肿瘤完全切除,并根据情况考虑术后辅助放化疗,同时进行密切的长期随访。
▲表1 基于文献的病例摘要
▲图3 无进展生存期(PFS)的KM曲线
总结与展望
FET::CREB融合阳性颅内间叶瘤的诊断,必须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基因检测。由于其融合基因模式多样,全面的NGS检测在精准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鉴于该肿瘤较高的复发率,即使在手术成功后,也需要密切随访并积极考虑辅助治疗方案。了解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和药物信息,请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