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常见的EGFR突变,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均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韩宝惠教授,就当前EGFR靶向治疗的难点、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的突破、以及基因检测的关键作用等热点问题,分享了深刻见解。
晚期EGFR突变肺癌:联合治疗成新趋势
对于晚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如何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是治疗的核心目标。韩教授指出,联合治疗策略正成为突破口。
- 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全球瞩目的FLAURA2研究结果证实,奥希替尼(Osimertinib)联合标准化疗(培美曲塞和铂类)一线治疗,可将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提升近10个月,达到了47.5个月,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一阳性结果预示着“靶向+化疗”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临床实践模式。
- 双靶向组合疗法:此外,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联合拉泽替尼(Lazertinib)的方案也展现出优异疗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和患者需要综合考量药物的性价比、副作用管理等因素,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早期肺癌治疗:辅助靶向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随着肺癌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早期患者得以通过手术获得根治机会。然而,部分高危早期患者术后仍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如何通过术后辅助治疗降低这一风险,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APPOINT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证据。该研究专门针对具有高危因素(如实性亚型、脉管侵犯等)的Ⅰa期NSCLC患者,探索了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Aumolertinib)的术后辅助治疗效果。初步结果令人振奋:
- 接受阿美替尼治疗的患者组,在两年内的无病生存率(DFS)达到了100%,无一例复发。
- 相比之下,仅进行临床观察的对照组则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
这一结果有力证明,对于高危早期患者,积极的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潜在治愈率。
脑转移难题:如何进一步提升生存率?
脑转移是限制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关键因素之一。韩教授强调,近年来针对脑转移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步,包括局部手术、通过Ommaya囊向脑室注药、腰穿鞘内注射等方式,已成功将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一年以上。未来,医学界仍期待能研发出更多有效穿透血脑屏障、精准打击脑部病灶的新型靶向药物,以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精准治疗的基石:基因检测的重要性与未来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韩教授指出,基因检测技术是实现精准诊断的基石。目前,PCR技术因其便捷、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其检测范围相对有限。为了更全面地捕捉复杂的基因突变信息,二代测序(NGS)技术,特别是大panel测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更广的检测范围和更深的测序深度,NGS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如果您对基因检测报告或治疗方案有疑问,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总而言之,从晚期联合治疗到早期辅助治疗,再到脑转移的攻克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升级,肺癌的“中国方案”正在不断完善并影响全球。想了解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