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诊断中,CT(计算机断层扫描)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多功能工具。它能迅速发现隐匿的出血、精确分辨肺部阴影,甚至在肿瘤分期和术前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一圈扫描,人体内部复杂的结构便能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其细节之丰富令人惊叹。然而,这种便捷并非没有潜在代价:CT检查利用的是不可见的电离辐射,这种辐射可能在细胞深处诱发变异,从而增加未来罹患癌症的风险。
辐射剂量越高,癌症风险越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患者,其组织细胞分裂活跃,对辐射的敏感性更高。每一次辐射暴露的潜在后果都需谨慎对待。近期发表于BMC Medicine的一项大规模研究[1],从流行病学角度提供了不容忽视的证据:CT受照剂量越高,儿童未来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越大。
更量化的分析显示,即便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家庭收入与居住地等潜在混杂变量后,随着受照器官剂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整体癌症发生风险仍显著上升。受影响最明显的器官部位集中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对辐射敏感的区域。
这种清晰的剂量—反应模式表明:CT受照剂量越高,儿童在若干重要器官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越大。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提示,儿童时期接受CT扫描与多类癌症风险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其中以泌尿系统肿瘤、甲状腺癌、脑肿瘤、消化系统肿瘤以及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尤为突出。
累积效应:单次无碍,多次需警惕
谈及辐射风险,剂量始终是核心前提。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较低,短期内几乎不会立即造成可见伤害。然而,真正的风险并非在于“这一次”,而在于“反复多次”检查所带来的累积效应。
正如持续的微小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重大影响,CT检查中的辐射暴露也是类似道理——每次剂量虽小,但多次积累之后,其潜在危害便值得高度警惕。《The Lancet Oncology》(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的一项覆盖欧洲九国、近66万人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2],就为这种累积风险提供了鲜明的流行病学证据。
CT辐射带来的风险不仅限于实体瘤,血液系统也可能受到波及。另一项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3]进一步揭示了CT剂量累积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正向关联。
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即便单次检查的剂量有限,但随着检查次数和累积剂量的增长,其对儿童与青少年长期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会被逐步放大。
儿童与成人:风险侧重点不同
上述研究主要聚焦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然而,在医院CT检查候诊区,排队的并非只有孩子。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在接受CT扫描时,这种电离辐射是否也会带来健康隐患?
尽管儿童在CT检查中仅占3.3%的比例,但其组织仍在发育,细胞分裂速度快,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按年龄分布来看,婴幼儿时期的潜在风险最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步下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年群体可以完全放心。单次CT辐射的癌症风险在成年人中相对较低,但由于成人接受CT检查的总次数远高于儿童,其总体癌症病例数仍然位居前列。
这也提示我们,在CT检查的风险评估中,儿童的“单位风险”更高,而成年人则承担了更大的“总量风险”。
合理利用CT:权衡利弊,避免过度检查
不少人在看到这些研究结果后,可能会心生担忧,甚至会想: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做CT了?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惊慌。
我们并不是要劝退大家,也绝非在过度解读CT的风险。综合多项研究来看,真正需要关注的,并非单次检查的辐射,而是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CT扫描所带来的累积辐射暴露。频繁累积的辐射才是潜在风险的关键所在。
权威机构对于辐射剂量与癌症风险的关系已有明确指导。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评估指出,当累积有效剂量低于100 mSv时,目前流行病学证据尚不足以确认癌症风险显著增加。但基于LNT模型,即便是极低剂量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仍建议谨慎对待,默认风险存在[5]。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强调,一旦累积电离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患癌风险将显著上升[6]。
由此可见,CT在临床诊断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关键在于合理选择检查对象、必要时才做,并在操作中优化辐射剂量,从而做到“用得好、用得巧”。
那么,一次CT检查的辐射量究竟有多少呢?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等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不同类型的CT检查,其有效剂量存在一定差异[7-9]:
不难发现,如果短期内多次扫描,累积剂量就可能逐步接近乃至超过100mSv,风险便不容小觑。
在这个充满科技奇迹的时代,CT扫描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打开人体深处的秘密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肉眼无法触及的真相。然而,使用这把钥匙并非没有代价。医者应在每次开具CT检查前,充分权衡其获益和风险。而我们,作为自己的健康守护者,也应主动向医生告知病史(包括近期是否做过CT)。盲目追求“放心”而频繁要求CT扫描,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安心之道。
如果您对癌症诊疗有疑问,可以尝试我们的AI问诊服务。同时,MedFind也提供全面的抗癌资讯,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与治疗。对于需要海外靶向药的患者,MedFind提供便捷的药品代购服务。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4]尚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
[1]Han S, Soh J, Nah S, Han K, Jung JH, Park J, Hwang Y, Lee C, Hong JY. Pediatr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malignancy: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Korea using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dosimetry system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NCICT). BMC Med. 2025 Jul 1;23(1):355. doi: 10.1186/s12916-025-04235-3. PMID: 40597324; PMCID: PMC12211530.
[2]Hauptmann M, Byrnes G, Cardis E, Bernier MO, Blettner M, Dabin J, Engels H, Istad TS, Johansen C, Kaijser M, Journy N, Meulepas JM, Moissonnier M, Ronckers C, Thierry-Chef I, Le Cornet L, Jahnen A, Pokora R, Bosch de Basea M, Figuerola J, Maccia C, Nordenskjold A, Harbron RW, Lee C, Simon SL, Berrington de Gonzalez A, Schüz J, Kesminiene A. Brain cancer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EPI-CT cohort study. Lancet Oncol. 2023 Jan;24(1):45-53. doi: 10.1016/S1470-2045(22)00655-6. Epub 2022 Dec 6. PMID: 36493793.
[3]Bosch de Basea Gomez, M., Thierry-Chef, I., Harbron, R.et al.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rom CT radiation exposur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at Med 29, 3111–3119 (2023).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620-0
[4]Smith-Bindman R,Chu PW, Azman Firdaus H, et al. Projected Lifetime Cancer Risks From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4, 202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5.0505
[5] https://www.icrp.org/publication.asp?id=ICRP%20Publication%20103
[6]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onizing-radiation-and-health-effects
[7]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2020)
[8]UNSCEAR.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2008)
[9]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Report No.18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