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为了规范肝癌的诊疗,中国抗癌协会(CACA)发布了《2025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科学、全面的指导。本文将为您通俗易懂地解读这份指南的核心内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肝癌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方向。
肝癌流行病学概况:中国是“肝癌大国”吗?
数据显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的新发和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的一半。这主要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较高有关。除了HBV,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包括:
-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长期过量饮酒
-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即我们常说的“脂肪肝”,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已成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肝癌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数量远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上的暴露率更高有关。
肝癌的病理诊断:精准治疗的第一步
病理诊断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它能明确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基础。原发性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其中肝细胞癌(HCC)最为常见,占80%以上,本指南也主要围绕HCC展开。
1. 规范的病理检查流程
为了获得最准确的诊断信息,病理医生会对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和取材。通过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评估:
- 肿瘤分化程度:判断癌细胞的成熟度和恶性程度。
- 组织学类型:识别肿瘤的生长模式,如细梁型、粗梁型等。
- 微血管侵犯(MVI):这是评估预后的一个关键指标。简单来说,就是观察癌细胞是否侵入到肿瘤周围的微小血管中。MVI阳性通常意味着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更高,临床上会根据MVI的严重程度(M0、M1、M2级)来制定更积极的辅助治疗策略。
2. 免疫组化:肿瘤的“身份识别”
免疫组化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技术,通过使用不同的“标志物”来识别癌细胞的来源和特性,帮助医生准确区分HCC、ICC以及从其他器官转移到肝脏的肿瘤。
肝癌的分子病理检测:寻找靶向治疗的机会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分子病理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它通过分析肿瘤组织的基因信息,寻找特定的基因突变、扩增或融合,这些异常位点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心”。
- 对于肝内胆管癌(ICC):常规建议进行分子检测,寻找如FGFR2融合/重排、IDH1/2突变、BRAF V600E突变、HER2扩增、NTRK/RET融合等靶点,这些靶点均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供选择。
- 对于肝细胞癌(HCC):一些特殊亚型与特定基因改变相关。例如,一种被称为“双表型HCC”的亚型,其侵袭性较强,研究表明可能对瑞戈非尼(Regorafenib)治疗更敏感。
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对于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您对靶向药的选择、价格或购买渠道有疑问,可以随时通过MedFind AI问诊获得专业的解答和帮助。
肝癌的临床诊断流程:如何及早发现?
对于有乙肝、丙肝、肝硬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关键。CACA指南推荐的诊断路径如下:
-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应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
- 可疑结节处理:当筛查发现肝脏有可疑结节时,需要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等更精密的影像学检查。
- 影像学确诊: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出典型的“快进快出”特征(即肿瘤在动脉期快速强化,在门脉期或延迟期快速廓清),结合高危背景,通常就可以临床诊断为肝癌。
- 穿刺活检:如果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或者诊断存在疑问,则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来最终确诊。
总结
2025版CACA肝癌指南为我们提供了从预防、筛查、诊断到治疗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患者而言,理解规范的诊断流程,特别是病理和分子检测的重要性,是迈向成功治疗的第一步。准确的诊断不仅能明确病情,更能为后续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个体化方案提供关键依据。MedFind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全球最新的药物资讯和便捷的代购服务,与您一同抗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