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精准第一步,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进行全面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即基因检测)是制定精准靶向治疗方案的基石。然而,如何安全有效地获取用于检测的组织样本,是患者和医生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传统的活检方式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引导活检。究竟哪种方式更优?近期发布的最新国际指南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
新版诊疗指南的核心发现
一项由美国支气管病学和介入肺病学协会(AABIP)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早期检测与筛查委员会共同发布在权威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的新版指南,系统性地评估了不同活检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指南明确指出,对于肺部实质性病变,通过支气管镜引导的活检,在获取的组织样本质量和数量上,与传统的CT引导经皮活检相当,完全能满足全面的生物标志物检测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安全性远超后者。
支气管镜活检 vs. 经皮活检:安全与效果的权衡
在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获取足够的肿瘤组织至关重要。过去,经皮CT引导活检被广泛应用,但其潜在风险也备受关注。
- 样本充足性:分析发现,通过现代导航技术辅助的支气管镜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样本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不逊于经皮活检,足以进行包括基因测序在内的各项分子检测。
- 安全性对比:这是支气管镜活检最突出的优势。数据显示,与经皮活检相比,支气管镜引导的活检引发严重并发症(如气胸、大出血)的风险显著更低。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更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诊断。
纵隔淋巴结分期:EBUS的微创优势
对于评估癌细胞是否扩散到纵隔淋巴结,超声支气管镜(EBUS)引导的取样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纵隔镜检查相比,再次显示出其优越性。指南强调,EBUS在诊断准确性上可与纵隔镜检查相媲美,但创伤更小,患者承受的痛苦和风险也更低。
对肺癌患者的意义
“这些建议为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或确诊肺癌患者,决定如何最好地获取组织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时,提供了立即可行的指导。”介入肺病学主任Abhinav Agrawal博士表示,“这凸显了微创支气管镜技术在样本充足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双重优势。”
总而言之,这份新指南为肺癌患者和医生在选择活检方式时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依据。选择一种更安全的微创活检技术,不仅能降低手术风险,更能确保获取到高质量的组织样本,为后续的精准靶向治疗铺平道路,是迈向成功抗癌治疗的关键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