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方案:晚期肝癌治疗的新里程碑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uHCC)患者而言,系统性治疗是延续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其中,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即广为人知的“T+A”方案,已凭借其在IMbrave 150临床试验中的卓越表现,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线标准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然而,在关注肿瘤缩小的同时,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肌肉减少症(肌少症),正日益被证明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变量。对于寻求更优治疗方案的患者,了解不同药物对身体状态的全面影响至关重要。MedFind提供专业的AI问诊服务,可以帮助您深入解读复杂的医疗信息。
肌少症: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隐形杀手”
肌少症,即骨骼肌含量减少、力量下降及功能减退,在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发生率高达40%-70%。它不仅会导致患者体力下降、生活质量变差,更与治疗耐受性降低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医生通常通过CT影像计算骨骼肌指数(SMI)或腰大肌指数(PMI)来评估肌肉含量,并通过握力(HGS)来衡量肌肉力量。
既往研究发现,使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肌少症或治疗期间的肌肉流失往往预示着较差的临床结局。那么,作为靶向与免疫联合疗法的“T+A”方案,它对患者的肌肉状态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T+A”方案 vs. 仑伐替尼:对肌肉状态影响的差异
多项最新研究通过对比揭示了“T+A”方案与传统TKI药物(如仑伐替尼)在影响肌肉状态方面的显著差异。
1. “T+A”方案更能维持肌肉稳定
研究数据显示,接受仑伐替尼治疗的肝癌患者,其肌肉含量(PMI/SMI)在治疗过程中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一项研究中,仑伐替尼组的SMI在治疗结束时较基线水平降低了8.8%。
相比之下,“T+A”方案对肌肉的影响则温和得多。多项研究一致发现,接受“T+A”方案治疗的患者,其肌肉含量在整个治疗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部分患者甚至在经历初期短暂下降后出现回升。这一优势在身体基础较差的BCLC C期患者中尤为明显,他们在使用“T+A”方案后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期。
2. 作用机制的差异是关键
为何两种方案对肌肉的影响差异如此之大?关键在于它们的作用机制:
- 仑伐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TKI,它会抑制FGFR2等对骨骼肌干细胞增殖至关重要的通路,从而直接阻碍肌肉生成。同时,其常见的食欲下降、疲劳等副作用会减少营养摄入,加剧肌肉分解。
- “T+A”方案:贝伐珠单抗(抗VEGF)和阿替利珠单抗(抗PD-L1)不直接作用于肌肉生长关键通路。此外,该方案的副作用相对更易管理,对患者营养状态影响较小,甚至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减轻肌肉炎症损伤,从而更好地保护了骨骼肌。
临床启示:积极管理肌肉状态,优化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T+A”方案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对患者肌肉状态的负面影响更小,这可能是其带来更优生存获益的原因之一。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带来重要启示:
对于正在接受系统治疗的肝癌患者,应将肌肉状态的监测纳入常规评估。通过定期测量握力、分析CT影像中的肌肉变化,可以及早发现肌少症风险。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营养干预(如补充支链氨基酸BCAA)、物理治疗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维持肌肉质量和功能,从而提升治疗耐受性,争取更好的预后。如果您对“T+A”方案的治疗细节、费用或海外代购渠道有任何疑问,可以访问MedFind全球好药代购平台获取更多资讯。
更多关于肝癌的前沿治疗方案和药物资讯,欢迎持续关注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