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二线治疗迎来新数据:乐伐替尼联合方案挑战卡博替尼
对于接受过PD-1抑制剂治疗后病情仍出现进展的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患者而言,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近期,一项II期临床研究的重磅数据显示,乐伐替尼(Lenvatinib)与依维莫司(Everolimus)的联合疗法,在疗效上优于单药卡博替尼(Cabozantinib),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疗效对比:无进展生存期(PFS)成关键优势
这项多中心II期研究旨在直接比较两种主流二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乐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方案在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表现出色:
- 联合治疗组:中位PFS达到了 15.7个月。
- 卡博替尼组:中位PFS为 10.2个月。
数据显示,联合治疗方案将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9%(HR, 0.51; P = .02),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在客观缓解率(ORR)方面,联合治疗组为52.6%,数值上高于卡博替尼组的38.6%,但该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标准。
安全性分析:疗效与副作用的权衡
在获得更优疗效的同时,联合治疗方案也表现出更高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了解这些副作用对于患者和医生制定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 严重不良事件(3/4级):联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为67.5%,而卡博替尼组为50%。
- 治疗中断:联合治疗组有20%的患者因副作用停止治疗,高于卡博替尼组的10.9%。其中,蛋白尿是导致联合治疗组停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 常见副作用:两种方案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腹泻、疲劳、蛋白尿、高血压和恶心等,但具体发生率有所不同。例如,蛋白尿和高血压在联合治疗组中更常见,而手足综合征和口腔黏膜炎在卡博替尼组中更常见。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联合方案疗效更优,但需要更密切的副作用管理。如果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或副作用管理有疑问,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信息。
研究背景与临床启示
该研究共纳入86名患者,他们此前均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研究结果被认为是肿瘤学实践的重要参考,因为它首次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对两种主流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方案进行了“头对头”的随机比较。
研究讨论专家指出,这项II期试验结果是积极的,证实了乐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方案在PFS和缓解率方面的优势,但代价是更高的毒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决策,特别是对于那些优先考虑肿瘤缓解且能够接受相应毒性风险的患者,联合方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有力选择。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肾细胞癌靶向药的详细信息,包括不同版本的价格和购买渠道,请访问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