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免疫治疗为何会失效?新研究揭示关键“代谢诡计”
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为许多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临床实践中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耐药。这背后的复杂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攻克的难题。近期,中山大学邝栋明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肝癌细胞如何通过一种“代谢诡计”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项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是导致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来说,肝癌细胞会主动排出一种名为N1-乙酰亚精胺(N1-acetylspermidine)的代谢产物,从而在肿瘤微环境中构建起一道免疫抑制的“壁垒”。
N1-乙酰亚精胺:肝癌细胞的“帮凶”
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了N1-乙酰亚精胺在肝细胞癌(HCC)免疫反应中的具体作用。他们发现,肝癌细胞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将细胞内的N1-乙酰亚精胺排出到肿瘤微环境中。这些被排出的代谢物随后会被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所吸收。
一旦巨噬细胞吸收了N1-乙酰亚精胺,其内部的代谢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从原本可能攻击肿瘤的“战士”角色,转变为抑制其他免疫细胞活性的“叛徒”。这种转变导致了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使得T细胞等抗癌免疫细胞无法有效识别和杀伤癌细胞,最终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疗法失效。
对未来肝癌治疗的启示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肝癌免疫逃逸的一个新机制,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通过靶向多胺代谢通路,特别是抑制N1-乙酰亚精胺的产生或外排,有望打破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唤醒”免疫系统,从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癌效果。
虽然针对这一新靶点的药物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了解最新的癌症研究进展对患者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如果您对当前的肝癌治疗方案或靶向药物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查阅MedFind的抗癌资讯,或通过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信息,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