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G荧光成像:肺癌手术的“导航灯”与现实挑战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切除是其核心治疗手段。为了在手术中精准切除肿瘤、确保无残留,术中实时成像技术至关重要。近红外(NIR)荧光成像技术,特别是使用美国FDA批准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作为造影剂,已成为肺癌手术中定位微小病灶的有力工具。
ICG通过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积聚,帮助医生在术中清晰地看到肿瘤边界。然而,临床实践发现,ICG成像的效果在不同肺癌患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不一致性背后的机制一直未能明确,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优化应用。
研究新发现:巨噬细胞是ICG在肺癌组织中的主要“储存器”
近期,一项由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该研究系统地探究了ICG在肺癌中的荧光成像机制,并得出了一个关键结论: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而非癌细胞本身,是ICG在肿瘤组织中的主要储存和富集单位。
研究通过多模态分析发现,巨噬细胞对ICG的摄取能力惊人,竟是癌细胞的七倍之多。在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动物模型中,当研究人员耗尽肿瘤内的巨噬细胞后,ICG的积聚水平显著下降,这直接证实了巨噬细胞在ICG成像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临床启示:如何预测ICG成像效果并指导手术?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进一步证实,ICG成像的质量与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密切相关。例如,由于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更高,实性结节的ICG摄取效果通常优于毛玻璃样结节,这解释了临床上常见的显影差异。
更有价值的是,研究团队发现,ICG成像的肿瘤与正常组织信号比(TNR)与术前常规PET-CT检查中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医生或许可以在手术前,通过分析PET-CT的SUVmax值来预测ICG引导手术的成功率。这一预测能力的背后,巨噬细胞的贡献功不可没。
图1 肺癌样本的近红外成像与病理组织分析(图源自Advanced Science)
迈向更精准的个性化肺癌手术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ICG与肺癌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将巨噬细胞确立为一个全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以预测ICG荧光成像的有效性。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新工具,可以帮助筛选出最有可能从ICG引导手术中获益的肺癌患者,从而推动肺癌治疗向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了解这些前沿诊疗技术,有助于患者与医生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如您对肺癌的靶向治疗或前沿资讯有任何疑问,可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