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其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靶向药物的耐药性。许多患者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最终会因耐药而导致病情进展。近期,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曙光,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驱动肝癌自我更新和治疗耐药的关键分子——DGKH。
肝细胞癌治疗困境:TKI耐药性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五年生存率总体偏低。对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以索拉非尼(Sorafenib)和仑伐替尼(Lenvatinib)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原发性耐药,例如,对索拉非尼无应答的患者比例高达32%,这严重限制了治疗效果,凸显了开发新策略以克服耐药性的迫切需求。
探究TKI耐药的深层机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如果您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疗效不佳或耐药等困惑,希望了解更多前沿治疗方案,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信息。
研究新突破:锁定耐药“元凶”DGKH
为了找到导致治疗失败的关键因子,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名为二酰基甘油激酶η(DGKH)的基因上。研究发现,在对TKI药物无应答的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DGKH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临床数据分析进一步证实,DGKH高表达的患者,其肿瘤分化程度更低,恶性程度更高,并且对TKI治疗的反应也更差。这一发现表明,DGKH很可能是导致肝癌恶性进展和治疗抵抗的“幕后推手”。
DGKH如何助长肿瘤并导致耐药?
研究人员深入探究了DGKH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DGKH通过催化产生一种名为磷脂酸(PA)的致癌代谢物,进而激活细胞内关键的mTOR信号通路。mTOR通路的过度活化会赋予癌细胞更强的“干性”特征,即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的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其抵抗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能力,并促进肿瘤的转移。
简单来说,DGKH就像一个“开关”,一旦被上游的EP300蛋白“打开”,就会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为癌细胞的生存和扩张提供“燃料”和“保护罩”。
未来展望:靶向DGKH或成肝癌治疗新策略
为了验证抑制DGKH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当索拉非尼与一种能够特异性敲降(抑制)肝脏中Dgkh基因表达的疗法联合使用时,肿瘤的生长被显著抑制,其自我更新能力和mTOR通路活性也大幅降低。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DGKH是调控肝细胞癌干性和治疗耐药的关键肿瘤代谢因子。虽然目前尚无直接靶向DGKH的药物上市,但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肝癌治疗策略开辟了全新道路。未来,针对DGKH的抑制剂或可与现有TKI药物联用,以克服耐药性,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若您希望了解更多肝癌治疗的前沿资讯或药物信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