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从确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到术后及治疗后的康复,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即使在治疗完成多年后,一些患者仍可能面临各种后遗症或症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肺癌术后病例,探讨心肺康复如何帮助患者改善气促、乏力等症状,重获更好的生活状态。
病例概览:肺癌术后8年的新挑战
这位67岁的女性患者,曾在2015年因诊断为“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为淋巴上皮瘤样癌,鳞状细胞癌亚型)接受了右中肺癌微创切除手术,术后还进行了放疗和化疗。在术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患者病情稳定。然而,最近一周她开始感到上楼梯和爬坡时出现气促和乏力,这促使她再次就医。
入院检查显示,除了右中叶肺癌术后改变、右侧胸膜增厚钙化及少量积液外,体格检查和常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未发现明显急性问题。患者既往无严重心肺疾病史,心理评估也显示正常。因此,医生建议她接受心脏康复评估,以查明气促乏力的原因并寻求改善。
全面的康复评估:找出症状根源
为了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患者接受了一系列详细评估:
- 心理与营养评估: 广泛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和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均正常,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营养风险低。
- 运动功能评估: 这是评估气促乏力的关键。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单腿站立平衡试验和MRC徒手肌力评定量表等,评估结果显示:
- 运动耐量中度下降,仅为预计值的41%,主要受限于呼吸功能和骨骼肌肉能力。
- 心肺运动试验提示运动心功能为C级。
- 肺功能检查显示中度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
- 这些评估结果明确了患者的气促乏力与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下降密切相关。
图1 患者胸部CT
图2 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结果
图3 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九宫图
图4 患者肺通气功能检查图
个性化康复方案:多管齐下
基于全面的评估结果,康复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包含药物、心理、运动、呼吸、营养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康复处方:
- 药物: 主要针对伴随症状,如艾司唑仑片用于改善睡眠。
- 心理: 持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确保其保持积极心态。
- 运动: 制定了详细的有氧运动(MIIT间歇训练)和呼吸训练计划。呼吸训练初期患者出现右胸部不适,及时调整了训练强度,后续逐渐增加强度并加入呼气训练。
- 营养: 提供个性化的膳食建议,确保营养均衡。
- 行为: 通过健康教育和病友交流等方式,提高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
图5 患者住院及康复时间点
图6 患者36次/MIIT运动训练处方
图7 患者36次呼吸训练记录表
表1 患者呼吸训练处方
康复效果显著:症状改善,功能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肺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客观评估数据也证实了康复的积极效果:
- 症状改善: 患者自述气促、乏力感减轻。
- 运动能力提升: 康复后复查心肺运动试验显示,患者的最大运动瓦数和峰值摄氧量均有所增加。运动耐量从最初的中度减退提升为轻度减退。心功能分级(Weber KT标准)也从C级提升至B级。
- 肺功能改善: 肺通气功能检查显示,经过36次运动训练后,患者的肺通气功能障碍程度从最初的中度限制型改善为轻度限制型。虽然呼吸储备指标改善不显著,但其他肺功能相关指标如最高呼吸频率、VE/VCO2@AT等均有优化。
表2 患者危险因素康复前后控制情况对比
图8 患者康复12次心肺运动试验结果
图9 患者康复12次心肺运动试验九宫图
图10 患者康复12次运动后复查肺通气功能检查
图11 患者康复36次心肺运动试验结果
图12患者康复36次心肺运动试验九宫图
图13 患者康复36次运动后复查肺通气功能检查图
表3 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康复前、后控制情况对比
表4患者肺通气功能检查康复前、后情况对比
经验与思考:康复的重要性与挑战
这个病例强调了肺癌术后,即使是多年以后,心肺康复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巨大价值。康复方案应遵循现有指南共识,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病例中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康复时机: 如果患者能在术后早期(Ⅰ期康复)就开始介入,是否能取得更好的长期效果?
- 个体差异: 患者在吸气训练中出现的胸部不适,提示需要深入探究其原因,可能是术后局部改变或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 康复依从性: 患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以及家庭支持都会影响其长期坚持康复训练的效果。加强随访和引入社会工作者支持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肺癌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手术、放化疗或靶向药等抗癌治疗,术后的长期管理和康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科学的心肺康复,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病例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作者: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 代蓉(曾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此病例为进修期间病例);点评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郭兰主任、马欢主任,胸外科周海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