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低风险病例手术率显著下降:治疗模式的重大转变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确诊为低风险前列腺癌的患者,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过去,手术切除(前列腺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过度治疗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疾病自然进程的深入了解和临床指南的更新,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作为一种替代策略,越来越受到推崇。
一项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的最新研究,深入分析了美国近十五年来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趋势,揭示了这一领域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评估前列腺癌过度治疗的趋势,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他们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美国两个大型注册数据库——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和密歇根州泌尿外科手术改进协作组织(MUSIC)数据库——接受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数据。
研究共纳入了来自SEER数据库的162,558名男性(中位年龄63岁)和来自MUSIC数据库的23,370名男性(中位年龄64岁)。研究人员重点评估了最终病理结果为病理分级组1(pGG1,通常代表极低风险)的前列腺切除术比例,并分析了患者术前是否存在高风险特征,如PSA水平≥10 ng/mL、活检分级组2或阳性活检核心比例>50%。
核心发现:手术率大幅下降,患者特征变化
- 低风险手术比例锐减:研究发现,在SEER数据库中,最终病理为pGG1的前列腺切除术比例从2010年的32.4%大幅下降至2020年的7.8%。在MUSIC数据库中,这一比例也从2012年的20.7%降至2024年的2.7%。这意味着,在短短十几年间,针对低风险前列腺癌进行手术的比例下降了五倍以上。
- 时间与手术风险关联:分析显示,手术年份越近,最终病理为pGG1的可能性越低(SEER数据库每五年OR为0.41,MUSIC数据库OR为0.39,均P < .001),这强有力地表明临床实践正在发生转变。
- 特定人群手术率较低:在两个数据库中,年龄较大(每五年OR分别为0.81和0.77)和非裔美国人(OR分别为0.86和0.70)与接受pGG1前列腺切除术的可能性较低相关。
- 手术患者风险特征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最终病理确认为pGG1但仍接受了手术的患者中,术前存在更高风险特征的可能性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两个数据库每五年OR均为1.60,均P < .001)。这表明,目前仍进行手术的低风险病例,往往伴随其他需要警惕的因素。
临床实践意义与展望
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美国在管理低风险前列腺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临床实践正朝着减少过度治疗的方向发展,更多地采纳了主动监测策略。这对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如此,研究作者也指出,在减少前列腺癌过度治疗方面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未来的工作应继续优化风险评估工具,更精准地识别适合主动监测的患者。
对于前列腺癌患者而言,了解最新的治疗趋势和方案至关重要。虽然低风险患者可能倾向于主动监测,但对于病情进展或属于中高风险的患者,靶向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临床研究进展以及获取途径,对于患者和家属至关重要。例如,了解海外购药渠道,或者利用AI问诊工具进行初步咨询,都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的治疗计划。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且依赖于注册数据库的数据,可能存在潜在的编码不准确性或选择偏差。此外,研究结果主要基于SEER和MUSIC数据库,可能无法完全代表美国所有地区和人群的情况。
来源
这项研究由密歇根大学泌尿外科的Steven M. Monda博士领导,并在线发表于《JAMA On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