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接受手术切除的III期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如何有效预测术后复发风险并指导辅助治疗至关重要。近期一项研究表明,通过血液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的水平,可以识别出在接受辅助靶向治疗期间具有高早期复发风险的患者。这种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能力上甚至优于传统的预后指标,如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干扰素γ基因表达。
研究方法与设计
尽管ctDNA作为衡量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指标已在其他癌种中得到应用,但在黑色素瘤管理中的应用尚不充分。这项研究聚焦于探索ctDNA在黑色素瘤辅助治疗中的价值。
- 研究人员利用经过分析验证的、针对特定突变的液滴数字PCR(ddPCR)技术,检测了参与COMBI-AD临床试验的≥18岁患者血浆中的BRAF V600E或BRAF V600K ctDNA。
- 在总共870名患者中,有597名(男性331人,女性266人)提供了基线血浆样本,其中118名患者还采集了后续随访样本。
- 这些患者均为已手术切除的BRAF V600E突变型III期黑色素瘤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口服达拉非尼(Dabrafenib,150mg每日两次)联合口服曲美替尼(Trametinib,2mg每日一次)的靶向治疗,或两种匹配的安慰剂。对于考虑此类靶向治疗方案的患者,了解相关药物的获取途径和价格信息可能非常重要。
- 中位随访时间在联合治疗组达到60个月(IQR:39-66个月),在安慰剂组为58个月(IQR:21-66个月)。
核心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揭示了ctDNA检测在预测黑色素瘤复发中的显著价值:
- 在597份基线样本中,有79份(13%)检测到ctDNA。ctDNA的阳性率和血浆中突变拷贝数/mL的水平,在疾病分期较高的患者中显著更高。
- ctDNA阳性与更差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相关。无论是在安慰剂组(中位RFS:3.71个月 vs 24.41个月;HR=2.91;P < .001)还是在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组(中位RFS:16.59个月 vs 68.11个月;HR=2.98;P < .001),基线ctDNA阳性均预示着更高的复发风险。
- 与干扰素γ基因表达或肿瘤突变负荷相比,基线ctDNA状态与生存结局的关联性更强。
- 纵向监测ctDNA动态变化同样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ctDNA动态变化不利(如出现分子复发或持续阳性)的患者,其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显著缩短(分子复发:8.31个月;持续阳性:5.32个月);而ctDNA动态变化有利(如基线阳性后转为不可测或持续不可测)的患者预后则好得多(P < .001)。
临床实践启示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指出:“我们进一步证明,ctDNA检测能够以中等敏感度和接近100%的特异性检测疾病复发。此外,治疗前的ctDNA检测结果与治疗期间的动态监测相结合,可以增强随访期间的预后判断能力,特别是能够识别出治疗后未转阴或出现分子复发的患者。” 这意味着,对于正在接受或考虑接受如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ctDNA检测有望成为监测疗效、预警复发的重要工具。如有关于治疗方案选择或监测结果解读的疑问,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 AI问诊获取辅助信息。
研究局限性
研究团队也指出了该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 研究纳入的患者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虽然这在全球黑色素瘤患者人群中具有代表性,但限制了研究结果在更广泛人群中的普适性。
- 用于纵向分析的样本数量少于基线分析,这可能对评估ctDNA检测在临床复发前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的能力带来偏倚。
- 纵向样本采集计划未超过12个月,限制了评估治疗停止后临床复发前微小残留病灶负荷增加的能力。
- 研究缺乏复发肿瘤的影像学测量数据,无法量化ctDNA拷贝数/mL与不同解剖部位的疾病负荷或肿瘤体积之间的关联。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这项研究仍为黑色素瘤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强调了ctDNA作为一种强大生物标志物的潜力,特别是在辅助靶向治疗背景下优化风险分层和监测策略。对于需要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或其他抗癌药物的患者,MedFind致力于提供便捷可靠的海外靶向药和仿制药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