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接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而言,评估其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预后。除了治疗反应,诸如 RAS (KRAS/NRAS)、TP53、SMAD4 等基因的突变状态也对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有着深远影响。例如,RAS突变往往意味着患者可能对某些靶向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上,评估化疗后肿瘤内部纤维化(这通常与较好的生存期相关)主要依赖术后病理检查。虽然也发展了一些术前影像学技术,如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评估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需要特殊的扫描序列(如延迟期扫描),并且在不同设备和参数下的可重复性面临挑战,限制了其广泛临床应用。因此,寻找更便捷、客观的影像学指标来评估治疗反应和预测预后,一直是结直肠癌肝转移领域的研究热点。
合成ECV:一种便捷的定量影像学新指标
细胞外容积分数(ECV)是一种能够反映组织(包括肿瘤)细胞外间隙大小的定量影像学特征。传统ECV测量需要结合血液检查中的血细胞比容水平,但在进行影像检查时往往难以同步获取。合成ECV则克服了这一限制,它可以通过CT图像数据直接估算血细胞比容并计算ECV,无需额外抽血,且研究表明其与传统ECV测量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近期,《European Rad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重点评估了合成ECV在接受新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并探索了其与关键基因突变的关系。
研究发现:高合成ECV预示更好的生存
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9名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后进行肝转移灶切除术的CRLM患者。研究结果显示:
- 良好相关性: 合成ECV与传统ECV测量值高度相关(r = 0.996),验证了其可靠性。
- 预后价值: 研究确定合成ECV的最佳临界值为21%。合成ECV值较高(≥21%)的患者组,相比低ECV组,其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更长(P值分别为0.019和0.015)。多因素分析证实,高合成ECV是OS(风险比 0.55)和RFS(风险比 0.71)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
- 与基因及治疗的关联: 分析发现,较高的合成ECV值与同时性发生肝转移、接受了包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一类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化疗方案,以及存在 RAS-BRAF 基因野生型(即未突变)显著相关。了解患者的基因状态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特别是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对于寻求相关靶向药或仿制药的患者,MedFind提供便捷可靠的海外代购渠道。
表:无复发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临床启示
这项研究表明,合成ECV作为一种无需额外抽血、基于常规CT即可计算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有望在临床实践中用于预测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预后。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风险分层,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理解这些复杂的检测结果和治疗选择可能需要专业解读,患者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辅助信息。同时,获取最新的结直肠癌治疗进展和药物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中心。
原始研究信息:
Kiyoyuki Minamiguchi, Harufumi Maki, Antony Haddad, et al. Synthetic tumor extracellular volume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patients prior to curative hepatectomy. European Radiology. DOI: 10.1007/s00330-025-1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