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狡猾”生存策略
胰腺导管腺癌(PDAC),作为胰腺癌最主要的类型,是目前所有实体瘤中生存率最低的癌症之一,其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其恶性程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大量增生的间质组织将肿瘤细胞紧紧包围,形成了阻碍药物渗透的物理屏障。
在肿瘤细胞层面,胰腺癌也存在不同的转录组亚型,主要分为“基底样”和“经典型”。其中,基底样亚型的胰腺癌预后极差,且对常规化疗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深入理解肿瘤细胞如何与复杂的微环境相互作用,是攻克胰腺癌治疗难题的关键。如果您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有疑问,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进行初步咨询。
侵袭新途径:利用受损的胰腺小叶
传统观点认为,胰腺癌的发生是上皮细胞先发生癌变,随后才诱导周围间质组织的增生。然而,对于已经形成的胰腺癌,其癌细胞是如何持续侵袭周围正常组织的,具体过程尚不完全清楚。
近期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重磅研究,通过对人类胰腺癌肿瘤样本和小鼠模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胰腺癌细胞侵袭的一条全新途径。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能够主动“定植”并侵袭胰腺内那些已经受损的胰腺小叶区域。这些区域的特点是腺泡细胞受损,并伴随着非典型的间质活化,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微环境”或“温床”。
微环境如何影响肿瘤细胞表型?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特殊的微环境能够深刻影响肿瘤细胞的行为和特征。通过精密的图像分析和分子标记物定量,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 当胰腺癌细胞侵入受损的胰腺小叶区域时,它们更倾向于表现出“经典型”的表型。
- 而当肿瘤细胞位于传统的、致密增生的间质区域时,则更多地呈现出恶性程度更高的“基底样”表型。
在小鼠模型中的实验也证实,当将基底样肿瘤细胞注射到胰腺后,那些成功侵入胰腺小叶区域的细胞会逐渐向经典型表型转化。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胰腺小叶的损伤微环境对胰腺癌细胞的表型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
研究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胰腺癌细胞通过定植于受损胰腺小叶进行侵袭扩散的新机制,并将特定的损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的表型动态变化联系起来。这一成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肿瘤微环境演变的理解,也为临床病理诊断和未来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对于需要寻求海外新药方案的患者,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帮助您获取全球前沿的治疗选择。同时,您也可以在MedFind抗癌资讯平台了解更多最新的癌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