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肝癌术后复发的挑战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而言,如何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率的核心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甚至实现其清除,与肝癌复发风险的显著降低密切相关。本文将通过一例真实病例,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 IFNα-2b)的治疗策略,如何成功帮助一位术后多次复发的肝癌患者预防再次复发。
患者基本情况与治疗历程
患者为一名53岁男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史长达20余年。他的治疗历程充满了挑战:
- 2011年: 因肝功能反复异常,被诊断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代偿期),开始接受恩替卡韦(ETV)长期抗病毒治疗。
- 2014年: 不幸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接受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
- 2017年: 肝癌首次复发,接受了射频消融术治疗。
- 2020年4月: 肝癌再次复发,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
尽管经过近10年的恩替卡韦治疗,患者的HBV DNA水平已得到有效控制(低于50 IU/mL),但肝癌依旧反复发作。这表明,单纯抑制病毒复制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止肝癌的进展和复发。制定更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迫在眉睫,患者及家属可以通过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前沿的治疗建议。
全新的联合治疗策略与显著成果
为打破复发的困局,医生于2020年6月为患者启动了全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恩替卡韦(ETV)0.5mg每日一次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135μg每周一次。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变化如下:
- 治疗24周: HBsAg水平从基线的1356 COI大幅下降至143 COI,显示出良好的早期应答。
- 治疗48周: 迎来重大突破!HBsAg成功清除(降至0.082 COI),同时检测到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实现了临床治愈中关键的“血清学转换”。
- 治疗76周: HBsAb水平持续攀升至118.021 mIU/mL,免疫保护作用得到巩固。
- 治疗137周: HBsAb水平进一步飙升至1000 mIU/mL以上,高敏HBV DNA检测不到,表明病毒被深度抑制。
- 治疗204周后: 患者调整为维持治疗方案,持续保持HBsAg血清学转换和高水平的HBsAb。期间多次复查影像学,均未发现肝癌活性病灶。
治疗期间关键指标变化图
治疗过程中血清学相关指标的变化
治疗过程中HBsAg和HBsAb的变化
病例总结与启示
本案例为长期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但仍发生肝癌并多次复发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治疗范例。通过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的策略,不仅实现了乙肝的临床治愈,更重要的是,有效控制了肝癌病灶,极大地降低了再次复发的风险。
该病例带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 对于HBV相关的肝癌术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核苷类药物的方案,是降低肝癌复发风险的有效策略。
- 在实现HBsAg清除后,继续使用干扰素进行巩固治疗,有助于激发并维持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从而增强长期的免疫保护。
- 关于此类辅助治疗的最佳疗程、剂量和间隔时间,仍需更多临床研究来探索和明确。
获取更多关于肝癌治疗和药物的最新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中心。如果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获取海外上市的靶向药物,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可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