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NCCN食管癌指南核心更新解读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一项严峻的健康挑战,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为了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最前沿的治疗策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于2025年2月28日发布了《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2025 V1版)》。相较于旧版,新版指南在筛查、围手术期治疗、疗效评估及靶向与免疫治疗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调整,特别是将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联合化疗方案纳入一线治疗推荐,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为您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更新,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食管癌的最新治疗动态。
一、诊断与评估:更精准的个体化策略
新版指南强调了早期诊断和精准评估在食管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主要更新包括:
- 高危人群筛查: 首次增加了“筛查”章节,虽然不推荐对普通公众进行普筛,但建议对具有特定风险因素(如巴雷特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史、吸烟、肥胖等)的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筛查,以实现“早诊早治”。
- 疗效动态评估: 新增了围手术期化疗后的疗效评估流程。在术前治疗结束后,建议通过PET-CT、增强CT及内镜活检等方式全面评估肿瘤反应,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后续是进行手术、根治性放化疗还是姑息治疗,实现了“治疗-评估-决策”的精准闭环。
- 病理学检查优化: 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病理报告中必须包含肿瘤消退评分(TRG),以量化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指南强调了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建议至少清扫并病理评估≥16枚淋巴结,以确保分期的准确性。
- 分子检测的拓展: 指南明确了二代测序(NGS)在全面评估基因突变、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生物标志物中的价值。对于晚期或转移性患者,当组织样本不足时,可考虑进行“液体活检”(ctDNA检测),以寻找HER2、PD-L1、NTRK基因融合等潜在的治疗靶点。
二、治疗方案革新:围手术期与免疫治疗成焦点
治疗部分的更新是本次指南调整的核心,尤其是在腺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和晚期系统治疗方面。
1. 腺癌围手术期治疗:FLOT方案地位提升
对于适合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腺癌患者,新版指南做出了重大调整:
- FLOT方案成为首选: 基于研究证实的显著生存获益,FLOT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围手术期化疗的推荐级别被提升至术前放化疗之上,成为优先推荐方案。
- 免疫治疗新选择: 针对MSI-H/dMMR这一特殊分子亚型的患者,指南建议由多学科团队讨论后,选择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或直接手术。这凸显了免疫疗法在特定人群中的重要价值。
2. 晚期系统治疗:免疫联合化疗成一线标准
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新版指南在一线治疗中全面拥抱免疫疗法:
- 替雷利珠单抗获推荐: 基于RATIONALE-305研究的积极结果,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联合化疗(奥沙利铂或顺铂为基础)被正式纳入NCCN指南,成为HER2阴性、PD-L1 CPS≥1的晚期食管腺癌和鳞癌患者的一线首选方案之一。这一更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如果您想了解替雷利珠单抗的价格或购买渠道,可以咨询MedFind的专业顾问。
- 其他免疫药物: 指南继续推荐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化疗用于PD-L1阳性的患者。对于CPS≥5的患者,这些免疫联合方案均为最高级别的1类推荐。
- 靶向治疗新进展: 针对罕见的NTRK基因融合阳性肿瘤,指南新增了恩曲替尼(Entrectinib)、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和瑞普替尼(Repotrectinib)作为治疗选择,进一步推动了精准治疗的发展。
三、总结与展望
2025 V1版NCCN食管癌指南的更新,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从强调高危人群筛查,到优化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再到将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创新免疫药物纳入一线标准治疗,这些变化都旨在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对于中国的食管癌患者而言,应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和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您在寻求海外新药或需要专业的用药指导,MedFind的抗癌资讯版块和AI问诊服务可以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