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携带非典型(或称罕见)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而言,选择最合适的靶向治疗方案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挑战。近期,在一场国际肺癌大会上,来自美国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的Sukhmani K. Padda博士分享了针对这类突变的最新治疗策略,强调了基于突变结构和功能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什么是EGFR非典型突变?
所谓的EGFR非典型突变,是指除外显子19缺失(19-del)和外显子21 L858R点突变这两种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外的所有EGFR突变。这类突变在所有EGFR突变肺癌中约占30%,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其中,约9%为外显子20插入突变,另有13%为其他非典型突变,还有9%为复杂的复合非典型突变(即同时存在多个非典型突变)。
这些非典型突变大多发生在外显子18和20,尤其是在影响激酶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区域,如P-环(P-loop)和αC-螺旋区。这些区域的突变统称为“PAC”突变,它们会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从而影响靶向药物的结合能力。
一线治疗:阿法替尼 vs. 奥希替尼
为非典型EGFR突变患者寻找最佳的EGFR-TKI抑制剂是当前治疗的核心难题。临床前和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对于携带PAC突变的患者,二代TKI药物阿法替尼(Afatinib)的疗效可能优于三代TKI药物奥希替尼(Osimertinib)。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是因为阿法替尼的药物结合不太依赖于P-环的构象,而PAC突变恰恰改变了这一结构。
阿法替尼的疗效证据:
一项对LUX-Lung 2/3/6三项关键临床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在接受阿法替尼治疗的非典型突变患者中:
- 客观缓解率(ORR)高达 71.1%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10.7个月
- 中位总生存期(OS)为 19.4个月
具体到G719X、S768I等PAC突变亚组,阿法替尼均展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
奥希替尼的疗效数据:
相比之下,奥希替尼在多项II期研究中对这类患者的疗效则较为温和。例如,在KCSG-LU15-09研究中,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ORR为50%,中位PFS为8.2个月。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某些PAC突变是否对三代TKI存在固有的耐药性?
复合突变的特殊性
约有9%的EGFR突变肺癌患者携带复合非典型突变。数据显示,这类患者无论使用哪一代TKI(包括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其治疗反应率通常都比单一非典型突变的患者要好。然而,由于试验设计和突变谱的异质性,直接比较不同药物的优劣仍然很困难。
新兴疗法与其他选择
当TKI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耐药时,一些新型药物为患者带来了希望。这些药物的研发为EGFR罕见突变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如果您对这些前沿药物的获取渠道、价格或代购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
- 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联合拉泽替尼(Lazertinib):在CHRYSALIS-2试验中,这一组合疗法在G719X、L861Q和S768I突变患者中取得了57%的ORR,中位PFS长达19.5个月,显示出强大的潜力。
- 伏美替尼(Furmonertinib):作为一种在研的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在FURTHER研究中,一线治疗PAC突变患者的确认ORR达到63.6%,且表现出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此外,还有Sunvozertinib(DZD9008)等针对特定突变结构设计的TKI正在开发中,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选择。
治疗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进展显著,但非典型EGFR突变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包括许多商业基因检测平台无法完全检出所有罕见突变,以及临床试验中该类患者代表性不足等问题。
总而言之,现有证据表明,对于携带PAC类非典型EGFR突变的NSCLC患者,阿法替尼似乎是比奥希替尼更优的一线治疗选择。同时,以埃万妥单抗和伏美替尼为代表的新兴疗法正逐步填补治疗空白。未来,基于突变结构和功能的分类将在优化治疗选择、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