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牛奶是“白色黄金”还是健康隐患?
牛奶,因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质,长期以来被誉为“白色黄金”,是许多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它对于促进骨骼健康的作用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关于乳制品摄入是否会增加特定癌症风险的讨论也愈发激烈,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项针对中国人的大规模权威研究
为了探明乳制品与癌症风险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关系,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顶尖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这项历时11年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BMC Medicine》,其数据覆盖了超过51万名中国成年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研究团队通过标准化的问卷详细记录了参与者的乳制品(以牛奶为主)摄入频率,并结合多次复查数据进行校准,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医院记录和国家癌症登记系统,精确追踪所有新发癌症病例。在数据分析中,研究人员排除了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等多种可能影响结果的混杂因素,力求揭示乳制品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研究核心发现:乳制品摄入与特定癌症风险显著相关
经过严谨的分析,这项研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在中国成年人群中,较高的乳制品摄入量与部分癌症的发病风险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体数据如下:
- 整体癌症风险:与不摄入乳制品的人相比,经常摄入乳制品的参与者,其整体癌症发病风险增加了9%。
- 肝癌风险:经常摄入乳制品的人群,患上肝癌的风险显著上升了18%。
- 女性乳腺癌风险:对于女性而言,经常摄入乳制品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提高22%相关。
研究还发现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每天额外摄入50克乳制品(约一小杯牛奶),整体癌症风险将提升7%,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则分别增加12%和17%。
哪些癌症未发现明确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并非将乳制品与所有癌症划上等号。研究人员观察到乳制品摄入与淋巴瘤风险可能存在正相关,但在经过严格的统计学检验校正后,这种关联并不显著。此外,研究并未发现乳制品摄入量与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其他主要癌症类型之间存在明确的联系。
如何科学看待研究结果,合理安排饮食?
这项研究首次基于庞大的中国人群数据,揭示了乳制品摄入与肝癌、乳腺癌风险的潜在关联,为公众的饮食选择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然而,我们不应因此全盘否定牛奶的营养价值。
科学界普遍认为,任何单一研究都需谨慎解读,乳制品与癌症风险背后的具体机制(如激素、脂肪成分等的影响)仍需更多探索。因此,对于普通健康人群而言,适量摄入乳制品,并将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依然是健康的选择。
不过,对于乳制品摄入量较大,或本身属于肝癌、乳腺癌高风险的人群,则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自己的饮食习惯。在享受牛奶带来的营养时,合理控制摄入量,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维持长期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Kakkoura, M.G., Du, H., Guo, Y. et al.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in Chinese adults: an 11-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 BMC Med 20, 9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