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缺陷型肾细胞癌(FH-deficient RCC)是一种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肾癌类型,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普遍存在的转移倾向,治疗上面临巨大挑战。深入了解这种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抗癌药和靶向药至关重要。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FH缺陷型肾细胞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整合性的基因组学研究。该研究对126例FH缺陷型肾细胞癌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分子分析,旨在揭示FH基因改变模式与肿瘤异质性的关系,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CpG位点特异性甲基化的标记,能够更精确地识别FH缺陷型肾细胞癌。
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研究团队惊人地发现了FH缺陷型肾细胞癌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分子亚型。这三种亚型在基因表达和通路富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一亚型(C1)富集了与免疫、血管生成和基质相关的通路;第二亚型(C2)与WNT、Notch和MAPK等信号通路活跃相关;而第三亚型(C3)则表现出更高的细胞增殖和干性特征。
FH缺失会导致延胡索酸(fumarate)在细胞内蓄积,这种代谢物会深刻影响致癌信号传导、抗氧化反应和细胞表型变化,包括导致DNA和组蛋白高甲基化、HIF1α稳定化、蛋白质琥珀化、诱导假性缺氧、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驱动先天免疫等。然而,将这些机制层面的理解转化为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仍然具有挑战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分子亚型与患者对现有治疗方案的反应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对于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方案,C1亚型的患者似乎能获得最大的生存获益;C2亚型的肿瘤对这种联合疗法表现出中度反应;然而,C3亚型的肿瘤对抗血管生成单药治疗以及其与ICB的联合治疗反应均不佳。这提示我们,根据分子亚型选择治疗策略,有望实现更精准的靶向治疗。尽管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曾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良好活性,但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其疗效存在不确定性,且基于ICB的疗法反应也各不相同,这进一步凸显了分子分型的必要性。
图1 FH缺陷型RCC的三种分子亚型概述(摘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FH缺陷型肾细胞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为基于分子特征的精准医学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见解。通过识别不同的分子亚型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未来有望为不同亚型的FH缺陷型肾细胞癌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抗癌药和靶向药治疗方案。
对于FH缺陷型肾细胞癌等罕见肿瘤,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药物信息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可以通过MedFind提供的抗癌资讯了解更多诊疗信息,或通过MedFind提供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咨询海外用药选择。
参考消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