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胃肠间质瘤(GIST)作为胃肠道相对罕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诊疗策略正随着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和分子分型技术的日臻成熟而持续演进。在备受瞩目的2025 CSCO指南会议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健教授接受了专访,就GIST诊疗的最新动态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
2025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辅助治疗时长成焦点
李健教授指出,尽管胃肠间质瘤的研究进展相对有限,但每年仍有值得关注的突破推动诊疗规范更新。今年指南的最大亮点集中在辅助治疗领域。GIST是首个将靶向治疗作为辅助手段的实体瘤,其用药时长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挑战。过去国内外指南普遍推荐3年用药,但在实践中发现这往往不足以满足患者需求。
基于一项对比6年与3年用药时间的国外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尽管样本量有限但具有一定说服力),2025年CSCO指南有望将中国高危人群的辅助靶向治疗推荐时长延长至6年。不过,这一新推荐的级别可能低于此前的3年推荐,初步设想为2类推荐,最终结论尚待专委会深入讨论。此外,指南在影像、病理诊断及基因分型等细节方面也将进行优化,力求内容更清晰、易用。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前沿:泛KIT抑制剂崭露头角
与多数肿瘤不同,免疫治疗在GIST领域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研发重点依然聚焦于靶向治疗。GIST的核心驱动基因明确,主要涉及KIT和PDGFRA通路。无论是初始治疗还是耐药后的治疗,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抑制这些基因突变。
目前,药物研发的前沿方向是针对泛KIT突变的抑制剂,旨在开发能够有效抑制不同类型KIT突变的药物,从而克服耐药问题。正在研发中的NB003和IDRX-42是两款备受关注的泛KIT抑制剂,前期研究显示出理想结果,并在ASCO、ESMO等国际会议上有所报道。中国积极参与了这两款药物的研究,它们有望成为GIST的二线和三线治疗选择,并计划于2025年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值得持续关注其进展。对于需要获取这些前沿或已上市海外靶向药的患者,可以了解相关的抗癌药代购服务。
分子分型在GIST诊疗中的关键作用与挑战
分子分型在所有实体瘤的精准诊疗中都至关重要,GIST亦是如此。分子分型主要应用于初诊时确定肿瘤类型,以及耐药后评估基因突变变化。我国在初诊时的分子分型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检测比例不断提高,目标是未来所有GIST患者初诊时都能进行基因分型。然而,对于罕见的、难以细分的类型,如没有KIT和PDGFRA突变的野生型GIST,甚至进行二代测序后仍无法明确分型的“四重野生型”,仍需进一步探索。
耐药后的分子分型同样重要,它直接影响后续药物选择并帮助理解耐药机制。但耐药后分型面临挑战:一是组织标本获取困难;二是肿瘤异质性强,单一标本难以代表所有病灶。液体活检虽是替代方案,但精准度和特异性仍需提升。尽管存在技术难题,耐药后检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展望:提升认知、探索免疫治疗与CAR-T
李健教授指出,未来我国GIST领域的研发重点和痛点包括: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升公众对GIST这一罕见病的认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改善诊断和预防面临的挑战。
其次,尽管免疫治疗目前效果不佳,但并未放弃探索。2025年GIST专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尝试在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寻找可能对免疫治疗有良好反应的特殊人群。国内已启动相关研究。
此外,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北京大学肿瘤团队已开展基础研究并与企业合作,前景乐观。未来1-2年内,免疫治疗将是GIST领域希望攻克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