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一种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相对高发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且解剖位置特殊,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尤其对于N2-3期的患者,这意味着癌细胞已扩散至多个或较大的淋巴结,属于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治疗难度大,预后挑战显著。
传统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主要依赖同步放化疗。然而,对于N2-3期这类高危患者,即使局部控制得到改善,潜在的微小转移灶(亚临床转移)仍是导致治疗失败和远处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能够有效控制全身微小病灶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创新策略:强化新辅助化疗应对微小转移
基于“高危鼻咽癌患者初诊时可能已存在全身性微小病灶”的临床观察,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思路:在局部治疗前,先进行足够强度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早期全身性治疗,清除或控制这些潜在的亚临床转移灶,从而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最终提升患者的整体生存获益。
为了验证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一项前瞻性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应运而生,并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这项多中心研究由国内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参与,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严谨设计:TP方案新辅助化疗的Ⅲ期临床验证
该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186例初诊为N2-3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研究组: 接受4个周期的TP方案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联合顺铂),随后进行标准的同步放化疗。
- 对照组: 仅接受标准的同步放化疗。
研究的主要评估指标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总生存率(OS),同时监测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S)、无瘤生存率(PFS)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图1. 两种治疗模式之间的生存曲线对比(NACT:新辅助化疗,CCRT:同步放化疗)
研究结果:TP方案显著改善高危鼻咽癌患者预后
经过平均超过6年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 远处转移风险大幅降低: 研究组的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高达91.3%,远高于对照组的78.2%,绝对提升了13.1%,远处转移风险降低了59%。这强有力地证明了新辅助化疗在控制全身微小病灶方面的显著效果。
- 总生存期显著延长: 研究组的5年总生存率达到90.3%,对照组为82.6%,绝对提高了7.7%,死亡风险降低了62%。这表明TP方案新辅助化疗不仅减少了远处转移,更切实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结局。
- 全面提升生存指标: 研究组在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方面也均显示出显著优势(见图1)。
安全性评估:毒性可控,患者耐受性良好
尽管研究组接受了更强的全身化疗,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65% vs 51%),但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P=0.05),且患者整体耐受性良好。新辅助化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但治疗完成率超过90%,极少患者因毒性中断治疗,且无因治疗毒性导致的死亡病例。重要的是,强化的化疗并未导致远期毒性增加或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图2. 3-4级急性毒性发生率对比
图3. 研究组的新辅助化疗完成周期数(左)和治疗完成率(右)
临床意义与展望:为高危鼻咽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这项Ⅲ期临床试验首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4周期TP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策略对于高危(N2-3期)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填补治疗空白: 为临床上治疗棘手的高危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能显著降低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 潜在的经济优势: 相较于一些更昂贵的方案,TP方案可能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为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提供更可及的治疗选择。
- 免疫治疗时代的补充: 在免疫治疗日益普及的背景下,TP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作为高危鼻咽癌患者的重要补充或替代方案,尤其对于不适合或无法负担免疫治疗的患者。
-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更精准地筛选获益人群、优化化疗方案和周期,以及新辅助化疗后联合免疫治疗的可能性,以期持续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这项研究成果为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模式带来了新的曙光,有望改变临床实践,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对于正在寻求鼻咽癌或其他癌症治疗方案的患者及家属,了解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至关重要。同时,获取所需的药物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如果您对文中提及的化疗药物(如多西他赛、顺铂)或相关的靶向药、仿制药感兴趣,或希望了解海外购药渠道和价格,可以考虑通过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获取帮助。此外,面对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选择,专业的指导不可或缺,您也可以尝试使用AI问诊服务,获取初步的药物信息和治疗建议。更多关于抗癌药物、诊疗指南等抗癌资讯,也可以在相关平台查阅。
通讯作者:高远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放疗科师生党总支书记、科副主任,现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放射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五项研究成果分别被NCCN等国际国内诊疗指南引用,获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1项,擅长结直肠癌、肝癌、泌尿系肿瘤、小儿肿瘤和鼻咽癌等综合治疗与转化研究。
原始研究发表于BMJ:
Xie WH, Xiao WW, Chang H, Xu MJ, Hu YH, Zhou TC, Zhong Q, Chen CY, Lu LX, Wang QX, Zhu YJ, Yang J, Shi XY, Kang HL, Wei JW, Huang R, Peng HH, Yuan Y, Wu SH, Jiang XH, Liu YJ, Wen BX, Gao YH. Four cycles of docetaxel plus cisplatin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N2-3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hase 3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2025 Apr 15;389:e081557. doi: 10.1136/bmj-2024-081557